《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二)·
文/高明云
这周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即第37——65页内容。
感悟一:别再说:“都是为你好”
在第一次咨询时,当蛤蟆开始历数他的朋友们时,说着说着竟然哭了出来。这一幕感觉似曾相识。比如一个小孩很不情愿的在那里在作业,然后他给你讲他们都让我写作业。是谁呀?他会告诉你,爸爸、妈妈、老师,说着说着他就哭出来了。为什么?他好委屈,他非常愤怒,他也不敢反抗,可是他就是觉得这件事他不快乐。而我们在给孩子解释的时候用的最多的话就是“都是为你好”。
此时我想到了一则预言故事: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小白兔去钓鱼,仍然没有收获;第三天,小白兔到河边,一条大鱼跳出来大喊:“你如果再用胡萝卜做鱼饵,我就扁死你。”我们给孩子们的都是我们想“给”的,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我们的意愿是希望孩子们好,但孩子们收到的信息是这样吗?这样我们心里就又出现了问题,孩子成长过程是需要不断学习的,难道我们真的因为孩子的不快乐,让他放弃学习吗?这就到了感悟二。
感悟二:言传不如身教
我们来分析一下,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与身俱来的基本的情感出生的,从出生第一天这些情感就开始运作了。在孩子身体逐渐强壮的过程中,其他因素参与进来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慢慢地对这个世界没有了好奇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没有了感知能力,没有了求知的欲望。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榜样,作为成年人,我们向孩子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孩子们学习我们的手势,模仿我们观察和做事的行为、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以及我们消磨时间的方式。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当看到孩子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这样做事和生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当孩子的行为方式形成以后,改变也变的艰难,需要父母能坚持自己改变,并有足够的爱心、耐心来陪伴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
感悟三:提高自身素养,做智慧家长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做榜样,要会引领孩子们去发掘自己的内驱力,找到成长的真正动力,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能想到的做法就是要不断的学习,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有了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智慧型家长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呢?今天看到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自己被触动到了。
都是让孩子练习小提琴,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我真的很想听你练习小提琴。”一位母亲说道。母亲那含有期待的声音里已经夹带了一丝失望。每天都这么重复着。母亲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孩子就不能表现出一些激情,不能对我的全心奉献表示感激呢?”“妈妈,我累了,我能等会再练吗?”母亲生气的说:“够了,就这样吧。我也受够你的态度了。要不我们把你的小提琴卖掉吧,或者把它送给那些知道怎么欣赏音乐的孩子。”
另一个家庭里,一位父亲从琴盒里拿出大提琴,兴致盎然地调着琴弦。一首舒缓的曲子从大提琴中传出。这是一种诱人的邀请。房间里飘荡着动听的音乐,演奏者的身体也随着音乐摇摆。孩子走进房间凝视着,聆听着,微笑着。然后,他拿出他的小提琴,随着大提琴的旋律开始演奏,音色和谐、音调悠扬。父亲笑了,带着惊喜。他为此仔细挑选了适中的和弦。很快,曲调变换了,这样的配合又来了一次。孩子体验着他们演奏的圆润、丰满和完美的融合。“来,这样试试。对,在E弦上。”想象这样的画面,自己也不知不觉中会融入。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成功体验。这应该就是智慧家长的样子吧!我经常就是第一个母亲的样子吧。我可以明白智慧家长的样子,但我感觉还是比较迷茫,怎样才能修炼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