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论年龄,他不大,论官职他也不大。但,他为什么会成为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我觉得,是他的风骨;是他的风度;是他的节操。
史书里说他萧萧肃肃,说他像岩石,说他像山上的孤松。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傲,一种距离感,一种严厉庄严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嵇康有一些孤傲,有一些清高,让人觉得不太擅长给别人交流,但他究竟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嵇康小的时候,父亲死了,是由他的母亲和他的兄长。把他抚养长大的。因为父亲早亡,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嵇康的兄长和母亲对嵇康比较溺爱,而且在教育程度上也比较自由。
嵇康康从小就非常聪明,长得还很好看,文章和字写的都非常漂亮,称为龙章凤姿。这样的嵇康你可能没有想到他竟然喜欢打铁,还喜欢帮周围的农民制作农具,他也不收钱财,如果是给他酒或给他菜,他也照收不误。
这样的嵇康,却跟一个常常在朝廷上参与暗流涌动的人埋下了一个坎——他就是钟会。钟会一次撰写了《四本论》,想让嵇康看一看,但是到了嵇康的门前,因为害怕嵇康为难自己,不敢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扔到他家的窗户下就跑了。
钟会,同样也是幼年丧父,同样也是由母亲拉扯到大,但是他的性格却和嵇康完全不一样。因为钟会的母亲非常的严厉,对钟会的要求很高,从小就会读背《论语》《尚书》等儒家的书籍。从小在这样环境下生长的钟会,自然是跟在自由成长的嵇康成为鲜明的对比。
后来终会当上了大官,来到嵇康门前来拜访他。但嵇康却在打铁,根本无视钟会,钟会在树下站了好长时间,马上要走的时候,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闻所闻而去”。我觉得当时的钟会本来趾高气扬的去找嵇康,但嵇康却根本无视他。我觉得当时钟会尴尬的肯定都想找个地方钻进去了。
因为这件事,钟会一心想要除掉嵇康。一次钟会和吕安的哥哥侵犯了吕安的妻子。不仅这样,钟会还恶人先告状,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解,钟会还想借此除掉嵇康。不过,当然是没成功。
千万不要认为嵇康只敢和一些小人作对,他可是可以跟当时晋朝的国君——司马昭作对。
当年的高平陵事件导致司马昭和天下许多的名士结下了一个梁子,但是刚称帝的司马昭需要很多儒家的读书人来辅佐他。但正是因为这高频零事件导致很少有读书人敢来投靠他,于是司马昭就用了两种方法聚集各方人士。一、只要高压政策,只要你不来,我就把你杀死。二。就是用高官俸禄来诱因来给他做官。
嵇康作为一个大名士,肯定就是司马昭眼中的活招牌,三番五次的想把他招进宫中,让他做大官。但是嵇康不同意,并屡次的拒绝他。嵇康的朋友山涛去了朝中,当上了选曹。选曹就是推荐读书人前来做官。山涛就推荐了嵇康。嵇康知道了后,就给山涛写下了一幅长长的绝交信,并且公开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但可想而知,这封绝交信并不是写给山涛的,而是写给司马昭的。他借用这个绝交书来拒绝司马昭。
司马昭看见这个结交书非常生气,最后,直接判了嵇康死刑。一般人在临死之前肯定是恐惧的,害怕的,不停的求饶,但是嵇康却展示出了和常人不一样的表现。他先是拿出了琴,弹了一首曲子,叫广陵散。可谓是唯恐天下不乱。当时太学的五千学子都想挽留他,可是无济于事,嵇康还是长眠于世了。
嵇康的性格和他的风骨,让他成为了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也造就了他这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