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跟三个朋友的聊天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体会。
一个是北京的同学,她正在忙碌着安排初中毕业的女儿去加拿大上学。开始我很吃惊,说,这么小,怎么想到跑那么远呢?她说,孩子不想在国内读书了,现在对于她来说,开拓眼界是最重要的。我这同学从孩子上小学开始辞职,到现在又要到国外去陪读,她的孩子无论是在音乐方面,还是学科的学习上都出类拔萃,尤其是英语,她说,现在的孩子口语都很厉害,因为学习的环境太好了。在她看来,家长的任务就是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顶尖的教育环境。她说,有人会说,你家孩子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钱堆起来的,她觉得,只要孩子愿意,她觉得值得。那么,孩子在其他方面被忽略吗?没有。言谈间,我感觉到随着孩子学习环境的改变,妈妈也是一直学习的,她的谈吐见识早就甩出我好几条大街了。我以前担心的全职可能造成的局限更是看不见踪影。
第二个是昨天找我聊天的同事,之前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就无话不聊,现在分开了,每次见面变成育儿经的讨论。她的孩子是没有中考就去上了大学少年班。可能她自己早已习惯了接受成功母亲的赞美,但是每次她跟我聊,没有一句提到孩子多么优秀,更多的是,细心的听我说自己有多么困惑。看我说完,她讲了两点,一是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这要家长自己退出来,给孩子机会。之前我总觉得是理论,我已经做得不错,但是在她细致的分析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说的太多,做得太多了。这个做,真的不如不做。二是跟孩子做朋友。只有对孩子说的无论任何问题都能够接受,淡定,孩子才可以放松的跟你聊,作为家长,即便是需要指导,也要在事后,别着急。我听了她的话,觉得自己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成绩,就算总结也那么的生动,我自己倒是一直在学习,可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太想要“自己”做好,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做,孩子的想。
第三个就是我经常聊天的密友。昨天托我帮她收快件,叮嘱我,一定要仔细检查。后来她跟我讲了孩子粗心造成的麻烦。她在孩子的教育上可说是事无巨细的陪伴,即便孩子远在厦门,都读了研究生,一样的事事操心,而孩子也是非常信赖她,我曾经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这样的操心变得没有独立性,事实上,人家小姑娘工作面试,出国旅游都是自己搞得妥妥当当。我后来明白,她的操心,只是查漏补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让我难忘的是去年夏天,全家为了孩子的面试,在突如其来的暴雨天,一晚上都在想方设法赶到北京,最后母女俩出现在面试现场时,形象很狼狈,时间也已经过了,面试方又为她延长了时间。其实最后孩子选择的不是那个单位,但是父母这种不遗余力为孩子创造条件的努力,我想会让孩子一辈子铭记。当然,在心里也会觉得自己是无比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发展心理学,我们接受太多的先进的育儿理念,有的时候,觉得赏识,大爱这些似乎足以应对生活里各种教育的考验。但实际上,孩子一定有很多时候是你需要不遗余力去付出的,也同样需要适当的退出的,这没有什么时间标准,全在于自己孩子的状况,再配上家长强大的内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关键是,你肯去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