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儿童会对某些事情表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希望能够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存在一定的程序,而且要按照程序一丝不苟地执行,否则就会引发他们的焦虑情绪。出现类似情况的儿童,很有可能正被强迫症困扰,家长应当予以重视,帮助孩子尽早摆脱这种境况。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在心理学中,强迫症只是一种观念而已。强迫症患者为了避免遭受强迫观念的侵扰,便需要某种强迫行为来驱散强迫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
强迫症给人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一些看起来毫无理由的想法。
(2)认为这些看起来毫无理由的想法十分讨厌。
(3)产生了抑制或是将这些看起来毫无理由的想法从大脑中清除的冲动。
(4)同时产生两种互相矛盾的冲动:一种是希望通过某种强迫行为去满足这些看起来毫无理由的想法;另一种则是希望通过某种强迫行为去抑制这些看起来毫无理由的想法。
强迫症会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典型的强迫想法有:
(1)总担心遗漏了什么。
(2)总感觉自己有被外界污染的危险。
(3)安排事情的时候需要按照某种特定的程序。
(4)唯恐忘记做某件事情。
(5)准备去说或是去做某些不合时宜的事情。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强迫观念是十分具有侵略性的,让他们觉得大脑像是经历了一场轰炸一般。他们试图摆脱这些观念,逃避那些会引发强迫观念的场合,这样,他们就不用求助于强迫行为。可是,结果跟想象的截然相反,他们越是想要摆脱这些观念,能够感受到的强迫观念就越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坦然接受强迫观念及其引起的焦虑情绪,并以积极的姿态去应对,这才是获得思想自由的关键所在。
心灵寄语
短时期的挫折比短时间的成功好。—毕达哥拉斯
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英格索尔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的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仪式感的强大吸引力
患有强迫症的儿童往往显得偏执,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在进行某种仪式,如果不能按照预定程序完成,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大波动,这种状况需要家长认真对待并尽早解决。
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些儿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序一页一页地读,摆放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井井有条,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考第一名,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用餐巾纸,等等。一旦预先设定的程序被打乱,他们就会大发雷霆、焦躁不安。
家长需要注意到的是,孩子的强迫症并不一定是完全型的,他们可能十分关注某些细节或模式,并乐此不疲,比如,保持桌面整洁、作业本要毫无瑕疵等。对于家长来说,无论孩子的强迫症是何种程度,都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疗,同时,为了让孩子摆脱强迫症的困扰,暂时让他们遭受一些煎熬是十分必要且值得的,这可以让他们免受之后多年的痛苦。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克服强迫症虽然有些困难,但是经过长期的练习和纠正之后,完全可以摆脱这种困扰。
心灵寄语
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斯宾诺莎
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马克思
快乐是一种奢侈。若要品尝它,绝不可缺的条件是心无不安。心若不安,那稍受威胁,快乐就会立刻烟消云散。—司汤达
强迫症有多可怕
强迫症的威力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它并非患病儿童自己的事情,而是家长、老师以及儿童身边的人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常而言,患有强迫症的儿童不仅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多困扰。尤其是对于患病儿童的父母而言,孩子的很多行为都让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
可见,强迫症对儿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存在不仅对儿童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对于周边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难以解开却又不得不解开的难题。
心灵寄语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雨果
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那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将这种心理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洛克
战胜强迫症,帮孩子找回真实的自己
强迫症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家长和孩子保持一致,并为孩子做好应对强迫症的榜样,孩子就能逐步摆脱强迫症的困扰,并找回真实的自己。
在治疗儿童强迫症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辅导、帮助儿童,尽量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采取一些措施。否则,一旦超过儿童的承受能力,就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得焦虑增多,起到相反的作用。
心灵寄语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都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都更尽力地去避免痛苦,却不去努力地获得快乐。—弗洛伊德
如果人是野兽或者天使,那么他就不能感受到焦虑;正因为他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他才能够焦虑。—克尔恺郭尔
改变之旅:容不得一丝凌乱的乐乐
乐乐对自己的东西十分在意,每一样物品都有其固定的位置。没有他的允许,连他的父母都不能进他的房间,即便经过他的同意进入了房间,也不能随意翻动房间内的物品。假如父母擅自动了乐乐的东西,他就会大喊大叫、躁动不安。
一天,乐乐的妈妈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有关少儿书法大赛的告示,乐乐平时练习书法,水平还算不错,因此妈妈想找一幅作品帮他报名。可是乐乐正在夏令营进行体验活动,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妈妈便自作主张去他的房间翻出了一幅作品,给承办单位寄了过去。
半个月之后,乐乐结束夏令营活动,返回家中。妈妈看着乐乐黑瘦的样子,十分心疼,眼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看到妈妈的样子,乐乐很难受,他也很想妈妈,于是紧紧地抱着妈妈不放。两个人抱在一起哭了一阵,才将思念的情绪释放了出来。
擦干眼泪之后,乐乐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当他发现有人随意翻动他的东西之后,立刻大发雷霆,冲出房间对眼圈通红的妈妈嚷道:"是谁进了我的房间,随便乱动我的东西?”乐乐的反差让妈妈十分诧异,她想不明白,之前还跟自己抱头痛哭的乐乐,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暴躁?虽然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妈妈还是很耐心地向乐乐解释进入他房间的原因。可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和道歉,乐乐都不愿接受,而且很长时间都不愿意和妈妈说话。
对于乐乐的这种情况,妈妈有些摸不着头脑,她很想改变乐乐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从同事那里听说乐乐的这种情况和心理因素有关,于是带着他去心理医生那里进行咨询。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心理医生告诉乐乐的妈妈,乐乐之所以对凌乱表现得异常敏感,是因为他患有强迫症。要改变他焦虑的状况,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
以前,只要看到家里有凌乱的地方,乐乐总是让爸爸妈妈立刻收拾整齐,之后他才肯走进家门。为了让他高兴,爸爸妈妈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将东西收拾好,什么时候达到他的要求,什么时候再停下来。这让乐乐的爸爸妈妈身心俱疲,但是又不得不做。咨询心理医生之后,爸爸妈妈不再这样了,他们让乐乐努力尝试走进家里,从一点点的凌乱开始,渐渐让乐乐适应凌乱的状态。因为心理医生告诉乐乐的妈妈,要想让乐乐摆脱强迫症,必须让他直面凌乱,接受凌乱。要让他知道凌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状态;让他知道,凌乱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改变之后就会变得整洁,凌乱和整洁是互相转化的关系,而非互相对立。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下,乐乐的强迫症有了很大的改善。当他看到凌乱的东西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躁不安了,这让他的爸爸妈妈都感到十分欣慰和开心。
心灵寄语
经验本身并不比留于记忆的生活意义来得重要。—阿德勒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