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很多思考来自于学生的提问和表现,为此我拒绝了一次升调的机会。
离开了学生的老师犹如离开了水的鱼,要么死要么死掉一条做鱼的心。
过了小长假,虽然我心里有准备,学生多少已经遗忘了节前讲授的内容,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遗忘有点过分,特别是着重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教授的关键点。一时情绪没有绷住,在一个孩子还在讲台上默写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的时候,我就讲了大概五分钟的“题外话”。
挺对不住那个被点名上台板演的学生,一边挂在黑板上一边听我唠叨。有时看着孩子们懒洋洋的样子,没有紧迫感没有努力付出的样子,心里还是着急。
外面暴风骤雨,校园的安逸,真的让孩子们掉进了蜜罐,少了一份对学业的认真严谨。
又一件事让我情绪有些低落,在教授的三个班级中,有一个孩子G因为病假休学从高三来到了我教授的高二某班。在若干次生物作业中,G一次也没有写,今天我决定与G见一面。
G告诉我,原来在高三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生物上,其它学科非常不理想,现在决定重新调整一下,于是生物就......
G还告诉我,他对生物信心满满,课堂上知识都很明白,并且现在作业的品牌与之前他做的一样,同时其它学科成绩吃紧,并且感觉做作业也没有对自己的成绩提供多大的帮助。
“生物高考90分,你能考80分以上吗?”我反问G。
“这也太难了吧。现在分开考我能够到260分左右,一旦合卷就只能150分左右了。”这是G的回答。
没有从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由此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再努力一点,再紧张一点,再对各个卡点梳理一番逐一突破?
孩子告诉我,他已经很努力了,实在没有办法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给你讲两个故事吧。”
在我看来,最能够被人接受的不是大道理,而是身边的人和事。
那是2015届毕业的学生M,家离学校有两公里的样子,每天都是慢跑上下学,为的是锻炼身体,这样就可以把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学习上。M在自习课上做到了“去三闲”,哪三闲呢?闲思、闲语、闲行。不被自己伪装的努力感动,而是要用行动不断的达成目标超越现在。
另一个人的故事就是我。我讲述了在清明长假里的一天生活。在放假的第二天,我写完了三篇文字大概3500字左右,又做了一个课件,还带着全家去户外看花,为女儿拍照写诗,晚上还要做读书笔记。为什么我一天能够做这么多事,不是我起早贪黑,我也是正常起床就寝。我只是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用时少而已。如何用时少,就是对于生活工作中各种技能的刻意训练结果。
就在书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的女儿在洗漱,我大概有15分钟的时间,之后要陪女儿在床上读童话故事。而这篇文字的排版和发布则是在女儿睡着后,我用5分钟完成。
接下来我会听音乐、读书、思考问。
我不会随意的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我只是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技能然后高效的处理问题,把节约出来的事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生活,也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