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私利(偶尔谈到也是持否定态度),他比较愿意讨论的话题是“命运”和“仁道”。
孔子说:乐天而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认为,给我们人生带来最大驱动力的,绝对不是利。因为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人,做事都是以利为驱动,那么这个事情是做不长久的,而且长此以往,会放于利而行则多怨。这样的话,整个组织将越来越难带。
对于孔子来讲,命何仁是最重要的事情,区别在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知道我们这一生有某些终极的使命,也就是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用使命去驱动自己,用人性、用追求成为一个志士仁人来要求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
而对于现代的很多人来讲,利则是很多人的驱动力,这个不得不说,是走错了。因为尼采和叔本华的理论:叔本华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的目标达不到,你会觉得很痛苦,如果目标能够实现,你会觉得很无聊,所以你的人生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摆动,那么这个前提就是,你把人生仅仅视作是一个以利益为驱动的方向,你就很容易变成这样。
但用孔子的方法说,命和仁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驱动力,你会发现它变成了一个无限游戏,也就是你一边在追求达到的境界,一边在享受这个变化的过程。我们对于仁的这个境界叫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一直有一个目标可以追求,保证其不无聊,但同时我们又会觉得这件事情有很大的难度,有很多的考验在里面,所以人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既不无聊,也不应该痛苦。
“仁”是我们的责任理想,“命”是我们的使命、天命。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里有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使他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对弟子们说:“我的专长是什么呢?是驾马车呢,还是当射箭手呢?我还是选择驾马车吧!”
这段话是对于“博学”与“专精”的讨论,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博学”呢?还是要追求“专精”呢?那么对于一个博士来说,是要追求知道的东西多,还是要追求在某一方面探索的深?这是一个长期的讨论。
另外,还包括,思想和技术方面的争论。孔子传播的更多的是思想,是哲学;但是“达巷党人”这样的实用主义者,所要求的是你有没有技术、专长。
所以,这一段话,让我自己有的思考便是,我自己要追求播学,还是专精呢?我还是选专精,但是专精我选什么呢?那么我现在自己想,选择瑜伽。(因为我想要有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还想有一个可以安静下来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