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有好课程”大赛全国十强,参赛课程—《教之有道,在岗技能带教OJT》)
忙碌的2018年即将接近尾声,回望总结一年的工作生活,参加”我有好课程”大赛是这一年中最精彩的故事环节。
故事因何而起?
故事起源于上半年参加段烨老师的《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公开课。段老师引用苏格拉底的一句经典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培训不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或思想,而是点燃学员,大家共同研讨,达成共识,建立有意义的结构。
原本是抱着学习课程开发的流程和方法工具的心态参加学习,但是课程开始抛出的观点却震撼到了我,段老师也以这样的理念实施培训。
培训后,感觉一下子找到了课程开发的光明之路。比起学习具体的方法工具,更重要的是明确“以学员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思维。课程中段老师预告了2018年好课程大赛的安排,本着“以赛代训”的想法,决定也参赛小试一把,于是就发生了后面的一系列故事。
如何选择参赛课程?
我的参赛课程是《教之有道-在岗技能带教OJT》,课程的受众是(制造型企业)一线管理者,主要指班组长和担任带教工作的操作人员,通过2天的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标准化的带教方法技能,缩短员工带教周期,提升生产现场稳定性。
以此课程参赛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1)课程成熟度:该课程由内部专家团队共同开发设计,本人2012年进行授课,至今授课场次超100场,已经是成熟课程。打算借着参赛的机会,重新梳理优化课程,进行二次创新设计,焕发新生。
(2)课程普遍性:本人就职于上汽集团。上汽作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领军,一直关注产品质量,而产品的质量与生产制造现场的技术和人员技能有着密切关联。因此,上汽始终坚持一线管理者的培养,也取得显著的成效。借着比赛的机会,也希望能够把内部的实践经验分享给更多企业,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参赛后的优化和完善
整个比赛一共经历四轮,每一轮都有导师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回想每一轮都是“饱受煎熬”,但正是这份煎熬与自己的坚持,课程取得了以下两方面的改善和优化:
(1)课程开发资料包的完善:课程包从原来的简单3件套升级成7件套。
依据大赛要求,提交资料包含教学结构图,课件,课程简介,其它作为加分项。杨隆凯老师无私地把自己的课程资料包公开给选手参考。这是本人从业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如此全套的课程资料包,打开的那一刻非常震撼,也很惭愧。
虽说参赛课程已经授课多年,但是现有课程资料只有讲师课件(不含详细授课说明)、学员手册(讲师课件的简化版)以及课程大纲。在完善资料包这一环节确实是本次参赛最大的挑战。比赛过程正是个人年度工作的业务高峰期,赶项目,忙出差,很难抽出时间认认真真地去补充资料,曾一度想就此放弃。后来经过导师以及家人朋友的鼓励支持,最终咬牙坚持走下去了。
再回头看整个过程,如果说报名是一时冲动的念头,但是坚持走完全程,最大的挑战与阻碍却是来自自己,人如果拒绝做一件事情,理由总是各种各样。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轻易放弃,每一次坚持都是一次蜕变。只有坚持走下来,才有机会领略沿路的风景。
(2)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课程主场还给学员
在完善课程资料的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要以“学员为中心”。梳理课程过程中推敲每一个授课环节,并回顾以往课程现场,发现存在框架不清晰、逻辑跳跃、不易于记忆理解、课件制作不精美等情况。
以前授课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讲的更顺畅,但是忘记了怎么让学员更易于理解,更好参与课程。思路转变之后,我再次研究了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策略相关技术,并付诸实践,在磨课过程中进行验证。因为参加了好课程大赛的缘故,今年的授课比以往更有心去留意每一次环节,并在课后进行分析优化。
总结回顾
最后借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常用结课套路-圣诞树的方式进行参赛总结回顾,主要从三方面来讲:
参赛四大收获:
——找对方向:找到课程开发的指导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掌握方法:掌握了课程开发的逻辑套路
——老课开新花:原有课程二次创新,焕发新生
——一场相识:比赛过程中结合了很多优秀的导师与选手,这是隐形的收获。
参赛后的三大感悟: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因为相信“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需要坚持做好课程,创造培训价值
——勇于挑战,加速成长:在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中,对于比赛之类活动一直是不感冒的,生性不喜欢竞争。通过半年的参赛过程,突然明白其实比赛并不一定是自己与他人的PK,人生不过是与自己的一场较量,勇于接受挑战,与自己较真,成长的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修炼内功,开发原创:本次大赛有“好讲师大赛”和“好课程大赛”。很多评委都感叹本届“好课程大赛”是真正的过瘾。目前国内培训市场中,很有品牌版权课程都来自国外,国内老师进行版权认证,国内版权课程开发力量依旧薄弱。优秀培训师发展趋势必然是开发原创版权课程。这也给自己敲了警钟,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不断修炼内功。
后期2个行动计划:
——内部分享课程开发思路:作为一名企业培训师,今年很有幸自己能够在课程开发中取得进步。因此,比赛之后也把自己的收获与课程开发的思路进行内部分享,以帮助团队培训师共同进步。
——继续优化完善其它课程:比赛后,将挑选另一门课程按照比赛要求继续完善。
最后,感谢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在“好课程大赛”的平台上进行锻炼,也感谢决赛导师袁茹锦老师的专业指导以及总决赛导师范歆蓉老师细致的辅导与勉励!
(备注:文章的标题正是范老师在比赛过程中对我的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