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问:老师,我的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老师很热心地介绍经验:&%$#$%&…
家长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失望地说:老师,这些方法我都用过了,没有什么效果。
老师满脸疑惑——我用这个法子很灵,有人用这个法子也很灵,怎么他用就不灵了呢?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家长迫切希望孩子的问题得到根治,最好是一秒钟之内,孩子“不良行为”立马消失了。而老师给所有的“病人”都开同一个法子,几乎没有辨证,就凭着经验来“施治”了。
实际上,改善任何一个孩子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都是需要了解其“症状”及“成因”,还有“治疗史”的。通俗的说,就是要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什么时候出现的?在什么原因下出现的?家长已经使用过哪些“矫正”方法?怎样使用的?效果为什么不理想?这一系列问题,家长及老师都没有了解清楚,开什么法子都是枉然的。
声明一下,我不认为孩子有“不良行为”,所谓的“不良行为”,只是孩子因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做出的尝试,而这种“尝试”不被家长所接受,仅此而已。例如,5岁之前的孩子“爱哭、好发脾气”,是孩子没有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及诉求。15岁的孩子“喜欢玩手机”,是因为他渴望掌握更多资讯,以便与小伙伴交流。
期望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除了要弄清楚上述问题以外,还得具有较强的成本意识。怎样理解“成本”呢?就是为了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愿意付出什么,或者愿意牺牲什么?
今天就来说一下,家长期望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要付出三个成本。
第一个要付出的成本是“耐心”。世上最伟大的人是母亲,创造了将一个懵懂的人教成懂事明理的人的奇迹,事因难能方显可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告诉家长们,教养孩子不容易,需要家长付出心力。不要指望几年或者十几年养成的“不良行为”在朝夕之间就无影无踪。
第二个要付出的成本是“狠心”,在矫正孩子“不良行为”时,会遭到孩子的强烈抵抗,因为走出“舒适区”是他所恐惧的,“舒适区”之外对他而言是陌生的、未知的。但只有逼着孩子走出他的“舒适区”,他的言行才会发生改善。面对孩子的抵抗,很对家长就心软了——算了吧,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改的。用这个理由来说服自己停止“矫正”。估计这就是老祖宗讲的“慈母多败儿”的原由吧。“狠心”的另一个方面,是要面对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反对,“孩子还小,教孩子不要着急”,你必须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最好是在准备“矫正”之前,就与他们达成共识。
第三个要付出的成本就是“静心”。矫正孩子的行为,一蹴而就的法子、立竿见影的效果几乎没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也非朝夕之功。家长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长时间的熏陶及练习之下,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会得到改善的。静静的等待,时间会带给你想要的结果。静待花开者,必是爱花之人。
相信家长有了这三个“成本”意识,就能够坦然面对改善孩子“不良行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以从容淡定的心态迎接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