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颖的《接纳力》这本书,早几天前就想读了,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拿出来看。我猜也许内在对于接纳力,还有一部分的恐惧吧,担心自己看以后还是做不到。呵呵!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提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看这本书?2.什么是接纳力?3.如何做到接纳力?
一、为什么看这本书?
我觉得看书不是为了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对知识的了解多少,而是读了有所用。一般读书为了休闲娱乐,二般读书为了修身养性,三般读书为了学以致用……
我想自己读这本书是为了看看自己努力学了那么多,为什么还总是做不到?想看看作者有什么妙招,可以让我有所改变?
“接纳”是我一直在练习的一种能力,有时似乎做得挺好,有时又会被打回原形,沮丧油然而生……怀着对自身接纳力提升的期待去读这书。
二、什么是接纳力?
作者说:接纳力是一种能力,人人都可以拥有它,同时还可以不断的提升它。接纳力,是一种能让自己持续扩大心胸容量,逐渐能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的能力。
我觉得接纳力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发生的行为、现象给予理解、宽容、允许的态度。拥有近那里的成人,必然会成为拥有持久幸福力的成人,一个具有接纳力的成人,他的幸福感不会随外界的境遇而改变,他拥有无论什么境遇,都能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因此父母良好的接纳力能够成就孩子的幸福力。
三、如何获得接纳力?
既然接纳力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幸福力,我们该如何做呢?
作者提出了这样的操作方式即:做好倾听、共情、划界线、立规则、我信息。这每一个词都是一个技能,每一个词都足以写一本书来教会人们如何做新时代的父母。不过作者提出了一个前提:要做到接纳力,首先要扫盲,就是要有自己育儿育己知识的铺垫,其次要拂尘,尘埃拂去才能看到“台”,之后才是“拆台”,获得一份心灵的自由和空间,增加一份接纳力。
其中倾听和共情做的是“拂尘”的工作,而划清界限、立规则,我信息做的是“拆台”的工作,踏踏实实走完这两个台阶,即可获得接纳力。看到这里或许有的父母会觉得还要学习这么多,太难了,算了我们沿用以前的教育方法不也能把孩子好好养大。是,这也没有错,这也是一种接纳力,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接纳力。忽然想起早晨看到的一篇短文“释迦牟尼佛出定时说:如果一个人能把生命中的所有当下,都用来转念,提升,那他生活在一种全然的喜悦的生命状态,所以佛教的修行也不是说:修的未来,修的来世,修的全是当下。”特别有体会,人生在世,面对每一个当下,不急不躁,做我们可以做的,接纳我们当下做不到的部分,勇敢地做自己、承认自己,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所以每读一本书就是一次学习,更重要的是读后的刻意练习,才能去到想去的目的地。
阅读本书的收获,是对自己的内在的觉察,对遇到的困难事的转念,对待问题的态度。学习到作者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对所学知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PET父母效能方法、对情绪的管理等等融合运用、以教为学、刻意练习,最终达到接纳力、幸福力的层面。我相信,只要怀着“我可以做到的信念”,一定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