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 晴
第二章 我心中的理想智育
现状:“以教学为中心”“考试才是硬道理”其他教育是摆设。
一、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
健全人格,为将来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1、智育与知识的关系
智育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2、学习知识的目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3、知识与智慧
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知识是智育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智力体操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终身学习奠定智力和能力基础。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程度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参考》评论员
二、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1、首先审视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首先,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
2、“要给学生一杯水需要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观点有局限性。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方面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的大脑也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薄而出的“井”
3、教与学的关系
民主课堂,教师要把“教”转化成“学”。不忽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以教代学,教学表演是不合适的。
如何“学”?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与学生面对知识共同研讨、平等对话。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关键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对于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还是不能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如国外的“研究性学习”
三、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1、现实是什么样子?《学习的革命》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差生在被“分数”打到的同时,自己也已经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精神侏儒”
2,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上找到成功感?
从教师的“因材施教”上来。发现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使每一个人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
教育的悲哀产生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因材施教对于后进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后进生的成绩差的学习习惯差是因为学习成绩差造成的。转变后进生,除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科学严格的行为习惯训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复制成功,可以造就成功。
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德智体美劳不孤立,互相渗透,成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无不充满着知识因素并体现着科学精神。
技能:质疑能力、参与实践能力、搜集整理和使用证据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科学研究创造的能力
处理“减负”与“增负”关系
减负不是减少作业和减少课时,实质是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在减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加重学生思维训练的“负担”,变“三重一轻”为“三轻一重”从应试技巧到学习能力的转变。(三重: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一轻:思维能力训练轻)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大量阅读是智育的任务。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须使学生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也即课外阅读。要善于把课堂上教的教材很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对两方面的兴趣。这也就是“第二套教学大纲”。在后进生的提高方面,第二套大纲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因此,他把建立图书馆和提倡阅读视为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六、重视实践,使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日本的“修学旅行”,即由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去外地进行参观、学习的一种集体旅游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外学习。
七、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课堂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
一是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课堂如军营,强调铁的纪律是一种枷锁。
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不支离破碎。
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
课程是智育过程中仅次于课堂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键性和严密性,即4R。
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智育途径
学习不仅是听讲,还有具体发现和基于实验的学习。互联网条件下,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选择知识。引导学生如何辨别、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是老师的责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培根
教育是一朵花,智育只是其中的花瓣之一。智育本身也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让人成为“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