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我被邀约做了一场关于养育二宝的主题沙龙分享。在现场,我收到了满满的能量和支持,大家都愿意敞开去分享和给予彼此支持。我从大家的反馈中也看到了,沙龙对大家的帮助很大。
而我会是现场中收获最多的那位,分享就是最好的学。从大家的分享、提问当中,我又得到了很多的触动、思考和坚定。下图是沙龙现场的部分记录:
现场我们有讨论到:共情的困惑和疑虑。这是源于分享的当时,有一个小插曲,有一朋友的小宝(3岁左右)突然从椅子上滑倒在地板上。当时,小宝感到难过、尴尬,但是爸爸妈妈同时对她说,“没事,起来吧。”此刻,我看到小宝的眼里有泪水在打滚,略带委屈地低着头,并且向爸爸走去。爸爸就拉着她的手,说,“没事了。”
我刚好看到了这一幕,就说,“我看到妹妹还是有难过,眼里有泪水。爸爸也可以抱抱宝贝,问问是不是摔痛了呢?。”爸爸就抱着她。
接着妈妈就提了一个问题,“我以前遇到哥哥有情绪的时候,也会很细心地和他共情。但是,一想到他长大了出去社会,或者现在在学校,老师也不会那么细心地照顾到他的情绪,所以,很担心对孩子共情的话,就会让他变得脆弱,不能适应社会。我就会摇摆,就不会再细心地共情了。老师,你觉得这该怎么做呢?”
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相信会是很多朋友,特别是习惯了忽略情感表达的朋友也会迷惑:我觉得表达感受、表达爱太矫情了,我也是这样长大了,也没有觉得不妥。如果,天天和孩子共情,他也太脆弱了。
我把当时回复这位家长朋友的内容整理如下:
1.首先,当看到孩子的情绪是需要她去共情和接纳的,她却因为担忧还不会发生的事情(孩子不能适应社会)而犹豫了,不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和共情接纳。她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感受?孩子当时又是否感受到她的爱和接纳?
2.自己强忍着不去共情孩子,内心很难受、但也担忧。孩子也不能感受到她的爱和接纳。那这样的状态,父母去共情了,又会是怎样?
3.如果,孩子的情感及时被父母看见,得到父母的共情。孩子又会怎样?父母的感受会是如何?
4.孩子一定是幸福、温暖的,也有能力和勇气去面对他的问题。父母的感受也会变得坦然、坚定和信任孩子。
所以,父母能够共情孩子,给予孩子接纳和理解,孩子与父母双方都是获益,都是高能量的感受,事情也自然会变好。那更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每一个当下,孩子都能够得到如此高能量的感受,他的未来一定会有足够的勇气、能力和自信适应社会,甚至带给社会贡献的力量。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情绪能量对比图来看,一个人保持高能量是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带来好的反馈:
那么,上面这张图片,也给予朋友们一些启发。如果,自己本身很少有被共情、理解的体验,其实可以检测下自己内心是否能够轻易持久处于“能量200级别”以上的状态?并且,试问下:你渴望被共情、被理解吗?如果,现在我们作为了父母,能不能为了孩子,更多也是为了自己而去学习并坚持给予孩子、伴侣和自己共情呢?我的体会是共情能够让彼此之间、整个家庭才更会有更多的爱在流动,收获幸福!
那么,我们知道了要共情,可是共情无效怎么办?
当时,现场还有一个朋友,提到:我知道要共情,也要和孩子连接情感。但是每次共情,孩子就会哭得更大声。根本停不下,觉得共情也没有什么用。那共情到底有没有用?该怎样共情呢?
1.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正面管教里一个很好与孩子连接的方式。简单地说,共情就是用自己的语言精准地表达对方的情绪、感受。共情是否成功,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态度如何?共情需要父母:全然接纳孩子的情绪;为孩子创造情绪安全。
2.共情的建议型句式:
妈妈看得出来(知道/明白……),你现在觉得________(感觉词汇),是因为________(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但愿(希望)________(孩子的愿望)。
例如:
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觉得很气愤又难过,是因为你特别想不做作业只看电视,但妈妈不让你这样做。我猜,你希望能永远不用做作业,想什么时候看电视就看,而且妈妈还不管。
我们认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是娇纵他的行为。比如上面的例句,妈妈明白孩子想无节制地看电视,但不是说妈妈就会让孩子这样做。妈妈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他的情绪没有错。可是他渴望做的行为是不可行的,父母不需要认同他的行为,而是借助共情(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调整行为、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2.那么,当我们真的按照共情的方式给予孩子共情。却发现:孩子会越哭越厉害,却不能够马上解决问题。是不是共情无效?
这里又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共情有效了。当我们完全看见并且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那么,孩子感受到情绪安全,会通过哭泣(很有可能会越哭越厉害)来释放原来的情绪。这时,他更容易感受到我们的接纳和爱,也更能接受我们的建议。共情的作用是让我们与孩子进行连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搭桥,而不是马上解决问题。
第二种可能性是:共情没有完全到位。像沙龙上家长朋友分享:女儿喜欢的笔丢了,当时就在她们吃饭的餐厅嚎啕大哭,让她好尴尬。当然,她也非常用心地想用共情来帮助女儿过渡这个状态,可是没有成功。女儿越哭越大声,最后她实在没办法,就带着她回家了。并且对她说,“你把我们美好的晚餐给浪费了,你明白笔是可以再买的,但是晚餐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就没有了。”可见,妈妈并没有完全看见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而是怀有责怪、埋怨,想孩子不要哭那么久,让她完成晚餐。最后,事情却延续了一个多小时,在女儿意外地找回那支笔之后,才算事情咱告一段落。因此,共情表达之前,一定要确认自己的内心对孩子的情绪是否接纳,是否创造了情绪安全,再与孩子共情。
真的看见和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是对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非常有帮助,更是让孩子也学会接纳别人的情绪。
回顾文章的主题,我是希望透过这两个问题,和大家分享:
请忠诚于自己的感受,勇敢地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并且给予孩子共情,让孩子练就接纳自己、接纳别人的高情商力!
还有一点温馨提示:共情也需要练习。特别是在我们不太习惯表达自我情感的情况下,请多练习,每天练习向孩子、向伴侣/家人、朋友表达共情,熟能生巧。
再次感恩昨天沙龙所到场的每一位大小朋友,你们让我学习更多、收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