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不遗余力,减少自己休息、娱乐时间,监督孩子做功课,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听写生字、单词,背诵古诗,下功夫花力气,可结果却并不好,而且一旦缺少父母的督促,孩子的学习状态则直线下降。
看到很多孩子的状况,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课本资料东躲西藏,学习总是应付了事,没有计划,爸爸妈妈自然认为孩子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需要加强和提高。
诚然,拥有好学习习惯能克服诸多的麻烦,它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习惯和方法固然重要,还应该先讨论责任感的事情。没有责任感,就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避免爸妈的吼叫,一旦缺少管控,必然不会主动学习。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庭、在学校意识到自己应有的责任,才会主动做自己的事情。在此过程中,父母要避免一些教养的误区。
培养责任感而不是控制
为了让孩子做功课、吃饭、洗澡,父母又吼又叫,千百次的“呼唤”结果只是“涛声依旧”。日复一日,这些“呼唤”都成了父母日常必修课,如果说没有效果,那爸妈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方法出了偏差?
耳边总是充斥着各式各样“做这个,做那个”的命令,越想让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情,越容易激起他们对抗情绪,“为什要做?”“为什么要按你的命令做?”即使孩子本来有做事情的意向,一但觉得总要被父母控制,就会消极对抗“就是不做”。又或许是父母看到孩子一直不做功课,才会“念念叨叨”的,但这时因为父母有了情绪,直接给出命令,不断地重复、再重复,超越了孩子的极限,也会让他们产生情绪上的对抗。
有了情绪结果就是消极应付父母的权威:拖延、懒散、就不做,等着被父母吼叫和责骂。
同时要做的事情太多
放学后,刚进家门就吩咐孩子,“换鞋、洗手、书包放好、外套挂好、不要乱扔,练钢琴、读琴谱……"说到功课,数学口算、语文古诗、英文单词、读课文等等,一口气说出很多很多事项,听得是头晕眼花,让孩子觉得根本无法完成,于是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承担自然后果
作业忘带,要准备的事项遗漏,只能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不需要做“直升机”父母,碰到孩子出现状况,立刻降临帮他们解决问题。如果不是关乎生命、安全、健康的时候,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
只有亲身体验过,才有真切地感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
奖励主动的行为
奖励孩子主动,而不是做得好的结果。
一旦看到孩子自觉做功课、主动练习钢琴,到时间了主动关掉电视去睡觉,只要发现这些细微的动作,爸爸妈妈及时做出肯定的鼓励。“今天自己安排事情/时间,很棒哦!”奖励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结果;通常我们给予孩子赞美的是他们做得好的结果,不是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承担家务,不要对孩子说”你只管学习,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做“,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大事小事”关我什么事“,所有的事情都有爸爸妈妈做,并由此产生”我需要爸爸/妈妈,我自己做不好,也不需要我承担责任。“ 缺乏家庭责任感的培养,缺乏自理能力,在学校、在社会对身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也没有担当。
把对应的任务固定下来,例如整理桌子、洗碗、扫地,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家庭的贡献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以身作则比讲道理更有效,并非孩子不听,而是因为处于他们的年龄、阅历,有时候难以理解父母的长篇大论。当孩子不具有相应的判断力就认为那是父母的唠叨,而应对方式无论年龄大小都很相似,就是风呼呼地吹过不带走一片云彩。身传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给孩子做个样子
教养孩子,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父母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的细节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仅仅口头上的道理,并不是最佳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