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留住我们的根》创作活动的倡议
知青朋友们:
近来在山城重庆,一个以《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为代表的群众性寻根活动正在网上悄然兴起,其影响日益扩大。
一篇篇带着乡土气息的故事,一帧帧翻黄发霉的照片,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锈蚀的挂锁,推开沉重的记忆大门,无数看似被遗忘的故人往事夺门而出,时而清楚,时而模糊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唏嘘感慨,令人神情恍惚,令人浮想联翩:
故事中的石桥铺,渝州通衢,重庆要冲。商铺林立,货卖堆山。溪水穿石桥,黄桷槐花香。小巷曲径通幽,街市马叫人欢。木楼炊烟袅袅,瓦墙夕晖映照。芳草萋萋送故人,红灯夜半迎客到。如诗如画如浅唱,耳熟目详认今朝。
爸爸的花生米下烧刀子,妈妈的泡咸菜就闷锅饭。山珍海味都吃遍,敌不过一块锅巴片。
夏天的凉板阵,秋天的龙门阵。刘大妈骂遍通街无敌手,张大伯手指击节唱三国。人约黄昏后,欲说又无言,仰看星空月正圆。儿童追杀官兵盗,呜嘘呐喊夜不眠。
换了三次底的锑锅,断了一只腿的闹钟,掉了线缝的旧书包,锈迹斑斑的瘪铁环。过去一文不值的破烂,如今却成了金不换。
悲欢离合多少事,酸甜苦辣味俱全。此刻都化作浓浓的乡愁,浸泡在岁月的纯酿中,弥久愈醇愈香。
幡然醒悟:原来这里是我离不开的故土,这里是我忘不了的故乡!这里有我的家园,这里有我的父母双亲,这里有我的同学好友,这里有我的竹马青梅;这里珍藏着我的梦,这里深埋有我的根,梦伴我鹏程万里,根供给我精神力量。
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的迅猛扩张,老街古镇文化正在迅速瓦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以之为基础的华夏文明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中左摇右摆,不知所措。有没有办法既能吸收现代都市文化又能保存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完成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呢?
感谢《街坊情怀~石桥铺的故事》创作组的朋友们,你们用实际行动率先出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开辟了一条新路。这也许还是一条解决上述世纪性问题的捷径!如果真的做成了,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历史书籍从来都是由学者写成,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作家的专利。而你们用自己的胆略和实干精神开创了真正的“人民文学”新时代!一群草根平民拿起笔来,写自己的事、写自己的家;再延伸到写亲朋的事、写家乡的事。你们的工作证明了:人民不单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也是记载世界历史的主人。只有人民真正拥有了真正的话语权,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人。设想一下,中国具有石桥铺地位的乡镇数以万计,如果都如石桥铺的朋友们那样,原住民们都拿起笔来,用几十万字记载下自己人生,记载下自己的家,记载下自己的家乡。那将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上百万作者将留下几十亿字的第一手的文史资料。这些会对今后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连上帝可能也只能耸耸肩头。
应该承认,除旧布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我们对中国式的旧乡镇有多么喜欢,它们的消失只是时间迟早的事。然而,众多的小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附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它们的消失也意味着我们传统文化的消失,灵魂的消逝。让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魂魄在我们这里离散断代,这是我们决不愿看到的。
抢救老街古镇的文化遗产,就是抢救我们的根。留下老街古镇的文史资料,就留下了再生的种子,让它在新的环境中,用新的形式,得到保存和发展,文字在,文化自然在。文化在,民族的魂魄自然在。
寻根的过程又是我们反思的过程,思想成熟的过程。在整理记忆的同时,我们的灵魂也将经历一个痛苦考问的过程,最后慢慢趋于平静,这种平静就是成熟的开始。
如果几百万参与者,通过这样的寻根写作学会了冷静思考,甚而至于传统文化借此得以获得凤凰涅槃似的浴火重生,那更可谓是民族之大幸!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大批旧城小镇将沦为废墟,但这些废墟不是一堆垃圾,而是埋藏着珍宝的矿坑,用心挖掘,定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优秀品质,往往就埋藏在这废墟里。抢救传统美德,防止文化的断裂,找回初心,回溯本源,由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老街古镇使我们知青一代的历史责任。
知青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我们亲历旧城老街在眼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承担起这继往开来的任务。我们呼吁众多的知青朋友,放下鱼竿,离开麻将桌,积极参与这一项重大的群众活动,让自己生命再次发飙,发出最灿烂的光辉,在我们手中开创出史无前例的真正的“人民文学”新时代!
不爱自己者,何以爱他人?不爱家庭者,何以爱家乡?不爱家乡者,何以爱国家?
投稿邮箱
微信
联系电话
重庆老街文化编辑委员会(筹)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