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心》第九章讲述了《中学生杂志》开了一个“文章病院”专栏,诊治有语病的文章。乐华、大文等学生用了三天时间研究了《辞源续编》、《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全体会议宣言》、《江苏省立中等学校校长劝告全省中等学校学生复课书》三篇“病患”文章,归纳总结了文章所患的毛病,并把研究结果报告给全班同学,提醒以后作文时不要出现同样的毛病。
02
说真的,读这一章挺费力的,可能受到时代的局限,我的文学素养不够,书中的举例个人理解很吃力,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悟,知学意三层我只能达到第一层“知”。
03
文章中普遍存在的三种毛病:
一、用词、用语不当。
这种毛病表现为该用这个词的,却用了那个词;该这样说的,却那样说了。比如“目的”一词,一般是指心意所要达到的境界叫作“目的”。
在《辞源续编》中,却说“不能不变更去取之目的”的话。编辑辞典,选用条目,哪个条目要,哪个条目不要,只有依据预定的“标准”来决定,所以说“去取之目的”不适当,必须说“去取之标准”才行。再比如在《江苏省立中等学校校长劝告全省中等学校学生复课书》中,说购买力薄弱,却说“物力维艰”;该说整齐全国的步骤,却说“整齐全国一致之步骤”。当时日本武力还只及于我国东北,却说“东北烽烟弥漫全国”,都是用语不适当的例子。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认识词与语的意义不确切,或者因为不曾仔细思量,只顾随笔乱写,便把不适当的词与语写了上去。
二、意义的欠缺和累赘。
一句话里,意义没有说完全,就不成一句话。反过来,说得太啰嗦了,把不相干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也同样不成一句话。
比如《辞源续编》中“当《辞源》出版时,公司当局拟即着手编纂专门辞典二十种,相辅而行。”而在“相辅而行”前面,就缺少了“与《辞源》”几个字,句子的意义自然不完整。再比如,不说“以……译音表为标准”或“依……译音表”,而说“均依本馆所出外国人名地名译音表为标准”,句子就变得累赘不通。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不曾把意义想得周全,便提起笔来写;如果作者的言语习惯不良,平时惯说那些支离的、累赘的话语,写起文字来也就会有这样的病象。
三、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一句话里,前后不相连贯,一串话里,彼此不相照应,这也是重大的毛病。
比如在《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全体会议宣言》中,“‘一致对外’为本党与全国人民共同之呼声。大会认为尚有急需注意者。国内生产日渐衰落。因生产衰落而……”这是一串的话。可前三句因为没有什么关系词 把它们连起来,彼此便不相照应,好像是各自独立的。这种毛病的原因大概在于思想不精密。如果一篇文章有多处这种毛病的话,反倒是说得、写得越多,越让听者、读者莫名其妙。
其实,这些毛病的存在,和我们平时思想习惯和言语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在这两方面多加留意,写下来的文字就不用进“文章病院”了。
一个人的写作,如果能够用词、用语处处适当,每一句话意义都完全,也并不累赘,而且一直到底,互相连贯,彼此照应,文章就能做到文从字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