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研究孔子的仁,因为对于有子这一段话没有太多的理解,感觉总是怪怪的,总感觉提到孝悌就是一股腐朽的风吹过来,后来去查了一下资料:欲识仁字意义,当通读《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粗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
我理解是:仁是与人相处之道,发自本心,修炼本心 以孝,悌为仁之本,既人的本性,善对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对亲人本能的爱,然后,修炼本心,将这份爱延展出去,化作对家族的爱,对国家的爱,对人民的爱。这是仁的根本,我上次说的愚孝指的是顺从 对父母兄弟的一味顺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不是爱,也不是孝,而是顺从,服从,抛弃自己作为人的思想,人的本性,一味服从成为奴隶,这不是爱,而是控制,以往的统治阶级只要不是过于腐朽 落败,都不会真正推崇这样的信条,这样的社会就是死水一潭,毫无活力和生命力。
我的感受,仁是由人类的基本情感修炼升华而来的,基础是爱父母,爱兄弟,爱亲人。但不是要让你无条件的顺从,而是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平等的,互助的,共同成长的爱。就像母与子,父与子的关系,看上去是我们在管教孩子,教育孩子,反过来,不也是孩子在管束我们,教育我们呢!
我以为孝不应该和顺连在一起,而是和敬连在一起,父慈子孝,父母对孩子好 关心,爱护孩子,父母之为子,为之计深远,父母爱孩子,会爱孩子,孩子就会孝,会敬,但是,不会牺牲自己的个性去顺从父母,父母孩子会沟通 会理解各自的立场,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考虑,这就是孝敬,对兄弟也是,你考虑我,我考虑你,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这样的孝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悌,是仁的基础,但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修炼,将这份爱向外扩展。后面则需要不停的学习,思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
我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总说着让人喜欢的话,坐着让人喜欢的事情,来达到自己的不可与人说的目的,这样的人仁心很少。我觉得原文里的翻译语境不全,有的人,本就很善于察言观色,同样的事情说来就让人容易接受,这样达到大家向善的目的,这样的巧言令色为什么就定义为不仁了呢?
我的感受:现代 人际交流已经很少很少了,如果不能做到让大家喜欢听你说的话,估计你的想法再先进,大家也不爱听,如果你说的大家都喜欢 那么你的观念被接纳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不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教我们说话的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