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绘本导读?主要介绍图画书的内容,以及绘本中的精彩之处,包括细节表现,画面分析、主题思想,有助于读者的对图画书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图画阅读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读者的激发阅读兴趣!
《雪地里的脚印》,我给5岁的孩子讲完后,问他,狼先生追随这些脚印,找到小动物后,它会怎么做呢?儿子说:“会吃掉它们,因为故事里的狼都是坏的。”
是的,我们不论大人和小孩对狼的第一印象就像绘本里狼先生看到那些专门讲狼的书一样,“很坏、很可怕、很贪心”。人都有刻板印象。
《雪地里的脚印》这里的狼先生开篇的开本给我们展示的是狼先生舒适又温暖的小屋。窗外下着大雪,屋里生着炉火,狼先生带着领结,坐在书架旁边的地上,靠着靠垫在看书,它看的是专门讲狼的书。它很想认识自己。书架上摆满了书。它的面前放着点心和牛奶,。头顶吊着灯,这边放着书桌,书桌上放着台灯,墨水,铅笔和钢笔,还有写东西用的一沓纸。地上凌乱地放着看完的书,狼先生在认真地看书,洞里的小老鼠都跑出来在它的屋子里。
这种画面,我们绝对是和《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三只小猪》《狼来了》里的狼先生联系不起来的。这明明是一只绅士、有学问、热爱生活的狼先生。
在它看到了书里对它的描述后,它决定为自己狼的形象进行改写,写一个好狼的故事。于是,他写到“在像丝绒一样柔软的雪地上,他看见有一些脚印一直在延伸,到了森林里……”
这个“像丝绒一样柔软的雪地”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比喻修辞的例子,开拓了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表现能力。为什么想象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为什么孩子在长大后,情感不是很丰富,原因就在这里,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任何的感知都是很细致和敏感的,这个时候读到类似的绘本,及时给他们这方面的“喂养”,长大后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孩子。
这个地方的设计也很巧妙,明明就是一页纸,但是作者在这里画的脚印拐了一个大大的“s”型弯,文字也是随着脚印呈s弯型展示。我们读这一页的时候,需要把书转一圈。一页书上的图画好像活了一样,我们似乎真的走进了被厚厚的大雪覆盖后的树林。
狼先生出门了,围着围巾,拿着手帐,第一个碰见了小松鼠,礼貌地问。可是小松鼠回答“不是”又接着问“你为什么这样问?”当狼先生说是想和脚印的主人交个朋友后,小松鼠不相信它,还挖苦它。小松鼠逃走了,留下了树下懵逼的狼先生。
小兔子也是如此对待狼先生。这时它已经感觉到有点不太好了,碰到谁,遇到这样热脸贴冷屁股的事,也会信心全无。
但狼先生还是一脸真诚地问青蛙。青蛙这次的回答更让人气愤,“就算我知道,也绝不会告诉你”,青蛙跳到水里,还溅了狼先生一脸水。
这个时候狼先生看到了湖那边的鸭子,确定是鸭子的脚印后,狼先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它露出和坏狼一样的本性——贪婪,凶恶,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了把肥鸭做成美味端上餐桌后图画。他最终屈服了自己的本性,跳进了水里……
画风一转,原来狼写得太投入了,原来它跳进了自己的家的浴缸里…就在狼先生爬出浴缸,用毛巾擦干身体时,这时响起了门铃声,狼先生打开门,真的在门外发现了一串脚印向前方延伸,狼先生追随脚印找去了……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给我们留下了悬念,每个人都可以为它续写不同的结尾。
我们能不能给那些以前犯过错误的人一些机会,也许就能彻底挽回它。
我们又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能不能戒掉手机游戏。
我们又如何在想到和做到之间付出努力,多一些坚持,就能改变,变成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
我们在面对陌生人,多一点警惕心是对的。
我们可以学习狼先生热爱学习的精神,可以学习它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最终希望它能在改变自己的路上,不要忘了自己是为什么而出发。
最后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解释和收获,等等。这也许就是绘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