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熟能生巧和用进废退,及其在大脑中的体现。过去一年的瑜伽练习让我深入思考运动与大脑的关系。基于个人经验以及少量神经科学的理论,我给出一些有待进一步验证的论断:
运动中的身体反馈有助于修正和加深大脑对身体的认识,而这将有助于我们控制身体在类似运动中表现更好。简而言之,熟能生巧。
重复练习各种瑜伽动作,不断接收到身体给我的反馈,让我有意识地察觉到笨拙的模仿和娴熟的身段之间,需要“大量重复”让大脑记住操纵肌肉群的过程。这一过程积累的关于运动表现的记忆和感受,会显著地增强我们再次练习时的自信。这一点也正好吻合“熟能生巧”的教导。遗憾的是,当初学者开始从事涉及复杂动作的运动时,往往不足以有条件实现足够的重复练习,从而让大脑形成长久有效的运动记忆。
是的,人们往往半途而废。原因无非是,重复练习的过程中,只有恰当的多巴胺释放,才能让我们保有动力。多巴胺的理论告诉我们,长期坚持需要我们真正将“运动”本身视作乐趣的源头,感受它带来的积极影响,那样多巴胺才能正常运作,我们也就不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半途而废。
就我与瑜伽而言,瑜伽练习缓解了久坐累积的肌肉疲劳。除了这直接的收获,长期练习后我解锁了更多进阶的动作。那些突破原有身体极限的时刻,我的大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和成就感。我料想那些时刻一定有多巴胺的参与。此外,由于更灵活和强壮的关节,日常劳作中我也更加游刃有余。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适合她们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我认为真正能长期坚持的运动至少包含一点以下这些特点:1)锻炼之中或之后带来短暂的收获(缓解疲劳,提振精神,改善睡眠等);2)长期保持运动的效果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额外乐趣和喜悦,自信增强,更爱自己的身体等);3)团队运动中建立起来的与她人更深的连接(增强对她人的信任,提升团队归属感等)。
至此,我还想进一步补充一个社会文化中有趣的观察。最为流行和撼动人心的运动赛事往往是团队运动,比如,足球,篮球,棒球。我们很少看到单人运动赛事有相同规模的影响力。人类作为集体存活并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一群人共同实现一个目标(捕食和采集),以至于我们的大脑天生渴望人与人的连结,享受看到人与人的互动(包括磕cp,聊八卦和观看团队比赛),因此,团队运动的观赏性便会更甚一筹。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在锻炼大脑——用进废退
神经科学理论表明,运动控制是大脑的基础功能。基于更复杂的运动控制需求,大脑在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更多认知相关的功能,比如,记忆,预测,甚至情绪。那么,如果我们接受这些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是服务于更复杂的运动控制需求的话,我们可以大致认为,为了实现繁衍和生存,动物大脑存在的价值在于更好地控制肌肉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这一点可以间接被一些研究结果支持,比如,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相反,缺少运动的成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快于规律运动的人。除了脑力活动以外,最自然且有效的锻炼大脑的方法是不断地学习各项运动,挑战让大脑完成更复杂的运动控制过程。
就这一点而言,我的个人经历是,长时间伏案计算和思考,容易进入低效率思考状态,而站起来来回踱步或者出门快走,常常帮助我重置头脑,思路清晰。更长时间跨度来看,规律运动有助于调动注意力,并保持长时间专注。我猜想背后的原因,大概是复杂运动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足够专注才能保证一系列动作顺利衔接。而大脑的专注力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因此,总结起来,合适且规律的(单人或团队)运动可以带来:更强壮的身体,更好用的大脑,以及更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为什么不试试将运动作为To do list的常驻事项呢?
再提一些常见的(我曾经抱有的)迷思和偏见:
我的身体和大脑够健康了,不必运动来额外锻炼(错,因为自然老化过程必定会导致肌肉流失和认知下降,缺少运动使得我们离最佳身心状态越来越远,所以越早开始,我们越能够保持最佳身心状态,越晚经历自然老化的过程,或者衰老程度显著低于不运动的人)
工作和休息时间已经占据大多数清醒时间,等我以后有时间再做运动(错,哪怕只是轻微改变日常通勤方式,比如,以步待车,多爬楼梯,少做电梯,10分钟的快走,都可以带来运动的益处,但多多益善)
身边同学同事因为运动造成了各种伤痛,应该避免运动来保持健康(不对,任何运动都有一定受伤风险。完全不运动,好比因噎废食。更理性的做法是,提前了解运动的潜在风险和自己身体的极限,逐步提升运动强度和难度,降低受伤风险,从而顺利安全地获得运动的受益)
最后的最后,知易行难。规律运动有益,吸烟有害健康,几乎妇孺皆知,但养成一个新习惯,改掉一个恶习却异常困难。下一篇随想中我将重新梳理关于多巴胺的理论,并以养成运动习惯作为例子说明如何应用多巴胺理论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