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写在前面
最近易仁永澄写了一篇文章: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看完了这篇文章我的内容有一种仿佛千万只神兽呼啸而过的心潮澎湃。立刻在老大的文章下面开始留言。
当我写下了“我来说一说我的感受吧”这几个字的时候,就意识到,留言框肯定是不够用了,索性写篇文章来说明一下吧。这是一篇重要的心法说明。而这里的心法有绝大部分我都有过亲身经历并且感受颇深。如何证明你真的懂了这些内容呢?我现在的理解是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并且可以举出实际的案例,至少是能够和作者达成一致了。如果我的案例还能被作者收纳,那更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体现。
一、元规范-规范中的“宪法”
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方法,我们首先要和作者达成一致。
解释:什么是元规范?1976年,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主要指反应或调解认知活动的任意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所以,我们可以把元认知理解为认知的认知。那么,借用元认知的这个概念,确定出元规范的定义:元规范就是规范的规范。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我打个比方问你一个问题就明白了:法律中法律是什么?是宪法。为什么宪法很重要?通俗的说因为宪法规定了其他所有法律的基本要求,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源泉。其他所有的法律都不能超越和违背宪法。可见宪法在法律中的地位。
那元规范就是规范里的宪法。这里的六个点可以说是其他所有的自我管理的行为的最最基础的要求。其实越是基础的内容看起来越简单,但是内容的外延却极其广博。所以是入门容易,精深难的事情。要想实践起来那更是需要花费一番努力。
下面来整体性的看看这六条规范
关于个人的规范:积极主动、刻意训练、作品声音
关于和环境关系:利他主义、同侪力量
个人和与环境关系:本质导向
很幸运,积极主动、刻意训练是我已经掌握并且实践的比较不错的规范。作品声音在和永澄沟通后也有了理解上的升级。同侪力量和利他主义也是我很认可的观点。自己也有所实践和应用。本质导向也是在近期自己学习佛学,开始追求“恒长不变的规律”时体会到的,所以可以和大家全面的分享一下关于这六个心法的理解和解读,并且加上自己的案例作为辅助。
二、积极主动的解读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我写过好多相关的文章,大家可以一起先来感受一下
【心态】神奇的一天-积极主动引发的思考
【社交】打电话系列之一-我和电话的故事
【社交】打电话系列之二-打电话分几步
【反思】扎针随感(2)
即使现在来看这些文章,自己也都感觉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关于“积极主动”永澄提出了3+1的层次感,意愿、资源、选择权、自我决定
意愿:简单理解为“自己想要”,只有是你自己想要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去做一些事情。当意愿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这里关于意愿程度的理解,我会放到后面来解释。
资源:有了意愿,就要动起来了。永澄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每个人的资源都是充足的”我是100%的赞同。我在兰州的时候给@Sandy说过一模一样的话。特别是俱乐部的小伙伴,因为俱乐部不仅仅价值观趋同大家的沟通特别顺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各行各业的小伙伴,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小伙伴,有各种年龄段,各种性格的小伙伴。在我看来,在俱乐部,无所不能!
选择权:这个层次如果想很深刻的理解。就有意识你在做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就像原文里写的一样:
遇到困难我们究竟如何选择,是将其当成自我提升的机会、未来护城河的可能,还是吓跑自己的纸老虎,积极主动的选择权在自己手里。
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当你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前进。你是选择抱怨还是选择处理问题。一切都在于你自己。让你决定要积极主动地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的决定的能量。这件事情会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你开始喜欢上做积极主动地选择,但是你不一定能意识到你是在做选择。但是渐渐的,你见到别人做消极选择的时候,你会开始思考,开始转念。你开始意识到你和周围人的差异,你开始强烈的意识到选择的到来以及自己的选择给自己带来的能量。然后,你又会回到那个无意识的状态。因为你已经内化了对积极主动地选择。在你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你都会意识到,并且瞬间转念,回到真实的自己。
自我决定:其实我更常用的词语是“自我实现”。我们会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甚至说我们的期待加速了我们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且你的意愿越发强烈,越发的积极主动,你越发会感受到力量。这个自我决定的确和前面三个层次有区别。但是上面的三个层次综合作用之后,一定会产生自我决定的效果。
三、积极主动的解读
关于积极主动的理解,永澄给出了非常棒的几个层次来说明其中的微妙关系。但是我的理解方式略有不同。站在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我会更关注这几个层次综合作用之后产生的效果。关于这个效果,我在【反思】扎针随感(2)这篇文章里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关于主动和扎针
最近在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开篇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主动阅读。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作者和读者就好像美国的棒球比赛里的投手和接球手,球可以当成是那本书。投手把球投出来其实就是作者写书的过程。可是我们要如何接住这个球呢,这个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你读的有多么主动,你的收获就会有多大。这就好像是你接球的时候,一定是全神贯注,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运动技能,想尽办法来接住这个球。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你要主动的接球,而不是被动的等着球砸到你的手上。
这一段话给我的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读书如此,生活里的其他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得到了一个结论:主动性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一个基本要求。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你就要去主动的尝试。而主动性又是分层的,你有多主动,你的收获就会有多大。
在扎针的时候,为了克服恐惧,我和吴大夫聊到了这个话题(其实好像主要都是我在说)。
很多人来正骨,是因为自己的身体不舒服,有了痛苦为了摆脱痛苦就需要寻求帮助。找到了大夫,就找到了办法。这是一层主动性。
大夫看了病,要按摩要扎针。扎针效果好,但是相对于按摩更恐怖。所以有些人选择了了按摩,也有很多人选择了扎针。这又是一层主动性。
我觉得扎针还是不够的,所以希望加强日常的训练,所以我一直在问大夫自己平时还需要做什么动作。大夫给我讲了一个基本的动作。我能意识到要主动的问大夫,这又是一层主动。
可是这就够了么?但是我和大夫聊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还有更高层次的主动性。
因为仅仅知道了要做什么而不实践,某种程度上还不如不知道。所以我其实仅仅停留在了动口,而没有动手的主动。这也是一个层次的主动。
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很多,因为主动还可以有更高层级的可能:不仅动口还要动手。自己问了医生,回去就要认真的按照医生说的去执行。渐渐的自己的身体也会慢慢的变好。到了这一个层次的主动,自己的身体才真正的会有更加积极的改观。
到这里就够了么,其实还不够,因为还可以更加的主动,比如说积极的反馈,按照医生说的实践了之后,也要让医生知道自己的态度,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可以方便医生对自己的情况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是恢复的更好还是更坏。让医生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输出更符合自己状态的治疗方案的调整,让自己的治疗更加的高效。
到这里就够了么,还不够,还可以继续。比如可以继续向医生了解更多的动作,在日常生活里的更多的注意事项。因为医生这么多年的积累,已经到了专家的级别,可以说我们用杯子在大海里舀水。不用有任何的担心,不断的去寻找可能性吧。我觉得医生在了解到你的风格之后,一定会给出更加积极的反馈。
到这里就真的够了么?我觉得并不尽然,其实还可能有更高层级的主动,比如说因此对这门技术感兴趣而转行潜心研究骨科等等(这是一种可能性)。当然,对于治病来说,我觉得能做到上面的那些就已经很主动了,目前我还没有想到更多,也许等我做到了还会有更多的感受,那个时候再继续分享吧。
四、积极主动的案例
我想先说说第一个让我深刻意识到这件事情重要性的案例。我2015年参加“做自己的CEO”课程的案例。
因为对于自己改变的渴望,我把很大的期望都放到了“做自己的CEO”这门课程的学习上了。(后话:其实不应该单纯的依靠一门课程,应该是相信自己的变化。不过在当时,的确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结果也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当时我选择成为了组长。把我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么课程里。可以想象到我当时有多么的有意愿。
人一旦有了充足的意愿,就开始想行动。我当时为了当好组长就开始各种打电话给小伙伴沟通。当时只是觉得熟悉了氛围更好,小组会一起成长(其实已经有利他主义、同侪力量的出现了)。我开始想办法调动资源,在走出舒适区打电话沟通还是顺从自己内心的恐惧不打电话之间,我选择了前者。
结果让我非常的惊喜,因为我的积极主动,这件事情产生了良性循环。另外,自己也有了非常多的心得。也就有了【社交】打电话系列之一-我和电话的故事和【社交】打电话系列之二-打电话分几步的两篇文章。
五、积极主动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简单说就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
我见过的积极主动的效果有主要这几个:和其他“元规则”的协同、不抱怨的世界、能量增强。
主动应用其他“元规则”
当你真的理解了“积极主动”的这个词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所有行为都会和其他的几个元规则一起应用起来。
比如说对于永澄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活动,我看到了这个活动的本质是引导大家实践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的方法。二自己积极主动的想真正的学会。所以我做了刻意训练,做了初步的尝试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我积极主动的想到了利他主义,在微信上和小伙伴做了沟通。得到了更积极主动的反馈,很多人想一起实践。于是我们立刻组建了微信的群,开始准备活动。同侪力量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规划活动的时候更是借鉴了利他主义、作品声音的规范。当然活动还在酝酿中,后续会逐渐放出。
不抱怨的世界
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不太会抱怨。不是因为强制自己不抱怨,因他(她)的字典里就没有抱怨这两个字。
我和自己身边的好朋友有一个约定,当我们开始抱怨的时候我们要提示对方。后来渐渐的,我们都忘记了抱怨,进入了积极主动的良性循环。那个感觉和效果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果一定要来描述,我觉得就是三个字“高能量”!
六、积极主动的误区
快要说完积极主动了,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心潮澎湃,有一种想要大干一场的冲动了呢?
先别着急撸起袖子就开干。让我们看看积极主动的背后还藏着哪些大坑。
积极主动≠打鸡血≠头脑发热
说到积极主动,你想到了什么?如果你想到了成功学的现场,那些伸长胳膊的人。如果你想到那些说到一件事情就很兴奋的和你侃侃而谈。而实际上自己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人。那么恭喜你,你想错了。
积极主动并不是打鸡血了之后,头脑发热,不顾一切地开始做一件事情。
我理解的积极主动是一种心态,一种经过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意愿”、“资源”、“选择权”,当你想到这几个词儿的时候,和打鸡血、头脑发热就彻底绝缘了!恭喜你,貌似你开始入门了。
积极主动≠遇到打击之后的放弃
在打了鸡血或者头脑发热之后,特别容易出现一种状态,就是放弃。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很多人兴致勃勃地要减肥,办了健身卡,买了健身的衣服、鞋子、袜子甚至于内裤、内衣。美其名曰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结果锻炼三天,腰酸背痛,上体重秤之后彻底崩溃,发现自己的体重增加了!(说明: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长期不运动的人在开始规律训练的前期体重是会增加的。)然后就自暴自弃,健身卡束之高阁,健身的衣服再也没穿过。
这样的行为是积极主动么?这样的行为仅仅是头脑发热之后的恢复原状,被“打回原形”。并不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其实是一种“安静而持续”的心态投入。
我在恢复运动的前期也曾有过高期待。但是很快的发现那些都是一种头脑发热。然后就放平了心态,每天去运动,并且依然保持着我的“意愿”,“选择”用适合我的方式来运动,而且在尝试调动“资源”,用我所有会的方法安排一套自己觉得合理的愿意接受的计划,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和专家沟通。很快的,我发现了我的变化。身体在大概两周之后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积极反馈。上半身和上肢逐渐的变得强壮,体能得到恢复等等。
积极主动≠简单的表面行为
在俱乐部里有很多小伙伴,大家的性格各异。有的人热情奔放如药山如采懿,也有的人低调内敛如太阳姐如志勇。难道积极主动只是药山一类的小伙伴的专利么?
其实刚才说到的性格也好,行为也好,都是表相。表相的变化旁人很难去揣摩。比如说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时间有限,选择了参加一个活动,放弃了另一个活动。难道这个人在后一个活动上面就是不积极主动的了么?
之前永澄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积极主动是“意愿”、“资源”、“选择权”。这些和积极主动地表相并不相关。比如说太阳姐吧,看起来好像没有像我这样写很多文章。但是太阳姐一直在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俱乐部服务,还在郑州线下持续的组织活动。堪称“低调和持续的成长典范”。但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她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她在行为上的积极主动。但是长期的接触下来,才真正认识了太阳姐。
所以说,积极主动并不是干什么都要抢在前面,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层面的体现。这些都是表相,相对来说心态更重要。对我来说,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争取成为元规范的第一个解读者。而是因为我的意愿,真心觉得需要来解读,来表达自己,梳理自己的思路,顺便给别人一些帮助。由于这样的意愿和选择,当内求外显的时候,就体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篇长篇大论,并且是在自己看完了永澄的文字后很短的时间里写出来的。
对很多俱乐部的年长者来说,更是这样。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这一“元规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和服务社群。站在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他们才是真正的那群积极主动的人。
20160622更新:
昨天和药山电话聊他最近不出现在俱乐部的事情。他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他说:我现在主要在QQ群里活动,在2群里和小伙伴聊天回答问题,把特别活跃的小伙伴拉到1群来。这个不是永澄给我安排的事情,他特别忙,也没时间管这些。我就来做好了。
抛开浓浓的基情不谈,这才是那种深层次的积极主动。动机的积极主动,不来自任何人的约束,自发自愿的行为,主动地为俱乐部做事情。
那么你自己做的如何呢?
关于积极主动,就写这么多吧,如果你有更多的案例和想法,欢迎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