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很多书,重点读了博多·舍费尔的《小狗钱钱》《财富自由之路》和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很想讨论一下“公平,自由与财富”。
和大部分的人一样,我也在探索怎样能挣到钱,怎样能挣更多的钱,从毕业至今,我在职场摸爬滚打很多年,有每年都逐级晋升的经历,有屡次被评为优秀员工的经历,也有因为心直口快得罪领导而被多次为难的经历,直到今年春节前“沦落”为“资本的弃子”。
复盘这次裸辞的经历,结合博多·舍费尔者《小狗钱钱》内的观点,也许我掉入了很多个“财富的陷阱”,最为典型的当属“公平陷阱”——“你不要陷入‘公平陷阱’,生活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公平的,极其不公平的事情也不少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放弃,你成功与否,并不应该取决于别人是否对你公平以待”。
的确,为了追求我所谓的公平与真理,我放弃了我苦心争取过来的项目管理权,放弃了我稳定又高薪的工作,我没有在这个项目内拿到我预期的结果,我的确为此感到遗憾。但我同时还在思考的一点是:在为上家公司服务的这段时间内,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放弃的是什么?我所放弃的短期目标是否影响我长期的目标?把资本方的目标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的做法是否明智?
我非常喜欢作家王小波,《理想国与哲人王》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哲人王对人类的打算都在伦理道德方面,倘若他能在物质生活方面替我们打算周到,我倒会更喜欢他。”我和王小波老师在这篇文章内持有同样的观点,我也不喜欢被哲人王“反复打量”的感觉:哲人王构建了一套只有他自己认可的价值体系,但他不跟别人说,但总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打量别人,然后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就给你判罪,“从常理来说,倘若有人拿你当做了nothing,你又怎能信任他们呢?”按《小狗钱钱》里面提到的7条准则:友好亲和,承担责任,鼓励他人,帮助给予,常怀感恩,勤学不辍,信任依赖,那我看大部分的“哲人王”也未必能取得财富的先机。
爱人如养花,“物化劳动力”是我所不能接受的诡哲学:如果物化劳动力,那企业必然丧失创造性,若企业磨灭员工的创造性,那职场必然只剩权利与依附。如果企业只剩权利与依附……所以我的结论是:把资本方的目标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的做法是愚蠢的,考虑如何通过资本平台沉淀下属于自己的职业技能是明智的。靠取悦资本来获取稳定的佣金是愚蠢的,考虑脱离资本后,自己的技能是否能持续为自己带来财富是明智的。
人,早晚会被资本抛弃,也早晚被权利抛弃。“弃子”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人要爱平等,爱自由,人类开创的一切事业中,科学最为有成就,就是因为有这两样做根基。对个人而言,没有这两种东西,不仅谈不上成就,而且会活得像一只猪。”倘若一个人不去追求自由与平等那么人类这种活物,要怎样绽放生命力呢?
最后,我想用王小波在《积极的结论》里面的一段话结尾: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