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1. 开篇第一章就让我们看到这个貌似平静的家庭暗流涌动,家庭成员之间互不了解,互不沟通,互不关心。
十六岁的莉迪亚死了,可她的家人却还不知道。在报案等待的时她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女儿竟然没有一个朋友。弟弟內斯知道整个春天,莉迪亚都和杰克待在一起——或者说,杰克黏着她。每到傍晚,他们就会坐着杰克开的甲壳虫汽车兜风,莉迪亚直到晚饭时间才会回家,假装自己一直待在学校里。而內斯不敢告诉父母,担心父母责问他为什么不早告诉他们,还替妹妹辩护?妹妹汉娜半夜看到姐姐离家出走,但是也不敢告诉父母,害怕父母责备自己当时为什么不拦住迪莉亚,而姐姐走了自己却可以享受她的好东西——大大的卧室、餐桌上的好位置、还有父母更多的关心。——《无声告白》第一章
2.第二章交代了父亲——詹姆斯成长过程的黑暗、孤独。成年生活是童年生活得再现。幸福的童年会带来健康的人生,詹姆斯不幸的童年让他拥有不快乐的成年生活,同时也让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会关心孩子的好父亲。
莉迪亚的父亲是一位中国人,年纪轻轻已经是一位历史教授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父亲——孩子的学习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周末下午才有空。而这时他会送孩子去和朋友玩,还会给她10美元。但是他却从没有走进过孩子的内心,他不知道孩子是多么孤独,所谓的和朋友玩只是自己一个人在瞎逛,他也从没有在意过为何每次接孩子并没有看到其他人。母亲直到女儿失踪才知道大多时候孩子拿着电话只是假装着和朋友通话。
在自卑中长大的父亲很孤独,但学业优异。这份自卑让他选择了外貌平凡普通的母亲做为自己的妻子,并向她隐瞒了自己的家庭和不堪的身份。——《无声告白》第二章
3.一位梦想夭折的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却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不堪重负。
玛丽琳不愿像母亲一样活着——虽然母亲因为离婚而在大学教了一辈子家政课,但骨子里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她离开自己的丈夫詹姆斯,离开年幼的內斯和莉迪亚,重新开始自己的学业,向自己医生的梦想而前行。坚持了近9个月后却因为怀孕晕倒而重返家庭。此时的玛丽琳把自己的梦想开始寄托在自己女儿——莉迪亚身上,开始努力培养她,却忽视了冷落了內斯,以至于两个孩子在湖边玩耍时內斯竟然把莉迪亚推入湖中……而在玛丽琳离家的两个月中,两个孩子的心也受到了伤害。
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魔咒。下一辈总在重复着上一辈的生活。
玛丽琳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过着优雅的主妇生活,而倔强的玛丽琳却一直反抗着母亲,不注重自己的仪表,学男生才选的化学专业,找中国人结婚,但最终却过着温暖富足而倍感憋屈的主妇生活。玛丽琳发誓说要给自己女儿自由幸福的生活,却在无意之中将女儿自己的梦想给禁锢了。作为学霸的女儿,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女儿竟然死在家门口的湖中。內斯缺乏信心,被同学排挤欺负,一如他父亲当年。詹姆斯因为父母在一所贵族学校做工人,加上他自身的聪明而得以在此就读。詹姆斯学业优异,孤独自卑,即使后来成了大学教授也不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自信。他们夫妻俩如同他们的父母一样,和周围的人不太往来,几乎没有朋友。
4.孩子是人,不是神,更不是学习的机器,作为母亲,知道自己女儿的心理需要求吗?
十五岁半的莉迪亚刚开始放寒假,再过五个月,她就死了。那年十二月,她独自待在屋里打开书包,拽出一张物理试卷,卷子顶端用红笔写着“55”。生物课一上来就非常难,不过,通过死记硬背“界” “门”“类”这些概念,她通过了最初的几次测验。接着,课程变得更难,但她还算幸运,坐在她右边的男孩学习努力,字写得很大,而且从来不遮挡试卷上的答案。“我女儿,”那年秋天,玛丽琳对伍尔夫太太——也就是伍尔夫医生——说,“是个天才,在一门大学课程的考试中得了A,她也是那个班里唯一的女孩。”正因如此,莉迪亚从未告诉母亲,她并不明白什么是克雷伯氏循环,也无法解释有丝分裂的原理。当母亲把大学发来的成绩单装进相框里的时候,莉迪亚把它挂在自己房间的墙上,假装在微笑。生物课之后,玛丽琳又提出了新的建议。“今年秋天,我们直接让你选修自然科学。”她说,“搞定了大学生物课,我相信高中物理也不在话下。”莉迪亚知道,这是母亲最喜欢讨论的话题,她只能点头称是。“你会遇到年纪大的学生,”她父亲说,“认识一些新的朋友。”他眨眨眼,想起在劳埃德学院,“年纪大”意味着“更优秀”。
《无声告白》看完了,也明白了题目的含义。16岁的莉迪亚在生日当晚投湖自尽。她用这种行为来告诉自己——一味地顺从母亲是错的,她已经不堪重负。她的死打破了这个家庭脆弱且病态的平衡,让每个家庭成员警醒,打开心结,明白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家人,该如何摆脱他人期待,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