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读了《父母课堂》里一篇文章,标题是《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说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思考题,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着做,将答案写到上面。题目是一道我们见过很多次的老题,脑筋急转弯性质的:树上原来有9只鸟,被猎人开枪打死了三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系列的第二部《卖车》里,赵本山还出了类似的题目忽悠范伟。孩子的思维比较单纯,答案应该就是9-3=6。可是如此简单的题目为什么需要和爸爸妈妈讨论呢?爸爸道出了真谛:枪声一响,小鸟还会在树上吗?会不会飞走呢?
如果爸爸提示到这里,然后听孩子的之后的答案,再加以引导,或许就不会出现本文了,偏偏在爸爸的心中也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0。枪声一响,鸟都飞走了,当然是0了。然而,经过爸爸的引导,孩子竟然发挥了他的想象力,用孩子的推理方式和发散性思维推导出了很多个答案。
这本来是可喜的,说明了孩子用力思考了,而且脑海中的想象力要比爸爸的宽广多了。但,问题在于,爸爸否定了孩子6这个标准答案,却将0作为这个标准答案,强加给孩子。还扔下一句:答案怎么说,你就怎么理解吧!
好家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将孩子的思维约束成了囚在笼子里的鸟,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这种强加的东西最大的危害是什么?是逆来顺受,是人云亦云。势将成为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偶,成为没有思维的植物人,成为没有灵魂的生理躯壳。可以说,爸爸的这种教育模式长此以往进行下去,真正的将孩子给毁了。
孩子正处在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段,也正处在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段,我们要引导、赞赏、扶持并任其发展这种想象、这种思维,哪怕再离谱。
有句话叫: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想象比行为要珍贵的多。
在现在的许多数学题中,体现了对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基本检测,不再拘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例如( )+( )<7。这种题目,没有所谓之前的标准答案,从0+6、1+5、2+4到3+3,都可以,孩子有多个选择,从中随意填一个就行。
从孩子三两岁甚至周岁就开始的涂鸦,到言语表达能力成长到一定程度后跟爸爸妈妈顶嘴,说穿了,都是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对孩子管束太严,还不如放任自流,或许后者能让孩子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望家长们借鉴、思考一二,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