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这个教学原则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践行的教学原则到今日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一般情况下,叫得越响的,做到就越少,这就如同菜市场的小喇叭广播一样闹翻天,去买的人没几个;而那些有好货不叫唤的门前却排满了等待的人群。
的确,要做到“因材施教”谈何容易。要善教、教得有效、教得有方,不是比谁跨在腰间的小蜜蜂扩音效果好,而是要因材。“因材”是“施教”的逻辑前提,前提条件都没有具备要想产出好的效果就如同前段时间看世界杯赌球一样,赢的是少数,输的是多数,属于小概率事件。
那么如何“因材”呢?那就得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并且是各个方面的详实的情况,要像医院里医生了解病人一样,各种拍照、上各种机器,扎各种针,抽血做各种化验,不把报告单弄到用订书针扎誓不罢休。当然医生的分析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学生的分析也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譬如每天作业所花费的时间,上下学到学校需要花费的时间,作业的质量如何,学生在解答同一道题的方式方法有几种,哪种最简便,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如何不同等等。没有对病人弄清楚搞明白,医生是不敢妄自下药的。同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交、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不熟悉,在“施教”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头痛医脚的现象。
“因材”而“施教”,但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施教”而促“材”。“材”也不是天生就固定的,也是随着“施教”而不断变化的。这就如同你在熬山药排骨汤之前,对排骨进行焯水去浮沫一样,排骨就是这个“材”,焯水就是“施教”的过程,排骨经过焯水就去掉了血渍和腥味,焯过水之后的“食材”跟没有焯过水的“食材”就会不同。甚至有时候如果“施教”得当的话,就能完全提升了“材”原本的水准。这同样就像做水煮鱼片一样,在煮好的鱼片上再浇上辣椒和花椒炼过的热油,就能增加鱼片的香味,丰富了鱼片在味蕾里的味道,让味蕾变得更加热烈而刺激。
其实“因材”而“施教”,“施教”而“促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如果合拍的话,学生就能不断的变成更好的自己,也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极致。饮食也是如此,烹调方法和火候掌握得当就能将食材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