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

今年昆明的雨季特别绵长,从四月份陆续下到了九月,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下起来没完,日子也被淋得湿漉漉的,但细想却有几分情趣。

天青色等烟雨,昆明的雨来得猝不及防。溪云初起日沉阁,风驱急雨洒高城。原本洁白明亮的天空,几朵白云慵懒地飘在天际,此刻是悠闲的、让人动情的。突然,乌云暗沉,变得昏暗起来。这时,行人心理建设特别剧烈。走路的想:“是继续前行还是躲哈雨?”骑电动车的:“是停下来穿雨衣还是不穿,不管它,应该不会下?”结论还未形成,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打在脸上,不容半分犹豫,该躲雨的躲雨,该穿雨衣的穿雨衣。

瞬间,雨势骤然变大,天空犹如凿了一个洞,倾盆而下。雨水好似万马奔腾,汹涌澎湃,以不可阻挡之势冲涮着一切。

马路上很快积了水,水流成了浅浅的小河。行人们紧紧攥着伞柄,在雨中艰难地前行,雨伞在狂风中摇曳,仿佛随时会被风吹走;那些没带伞的,只能无奈地用手遮住头(女士幸运点可以把提的包遮在头顶做雨伞),在雨中急速奔跑,只想尽快找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

雨来的急也来的妙,往往在上班途中或下班路上。暴风雨中的分秒必争,是上班路。骑电动车的都是高手,披一件雨衣,扎紧脸部连接脖颈的束口,盯好车流中的缝隙,不时快速穿梭,朦胧雨雾里,也能骑出风驰电掣的感觉。遇到积水处,竟有小姑娘可以单手打伞、翘起双脚、单手掌控整个电动车匀速通过。做为骑电动车上班的我,骑的中规中矩,看着一张张电动车从身边飞驰而过,只能自叹不如。

冒着大雨,担惊受怕、淋淋漓漓冲到公司或归心似箭地冲回家里,瓢泼大雨马上停了,就像聆听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正演奏到高潮处,突然戛然而止,莫名其妙却无可奈何。

雨下得多,下得长,昆明的菌子就极多。雨季逛菜市场,用竹篾编织的小竹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菌。青头菌、牛肝菌、见手青、干巴菌、鸡枞、松茸……价格从二、三百元一斤到六、七百元一斤不等(在昆明是论公斤)。由于是野生菌,价格很昂贵,但味道的鲜浓、独特,是无可方比的。

雨,有时总会勾起人淡淡的回忆。小时候住在郊区,每逢雨季,父母亲总会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去后山的小山坡捡菌。

清晨的山里,新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惺甜,混着雨后特有的清新。松针沾了雨珠,湿滑得很,踩在上面脚会打滑,使得捡菌更为小心翼翼。菌子一般隐蔽地藏在厚实的松针下,得用木棍轻轻拨开松针,仔细搜寻那些和人“躲迷藏”的“小伞盖”。

捡菌靠经验,更像是开盲盒。每一处隆起的松针下,未知的期待等待揭晓—可能是空无一物,可能是有毒的惊喜,唯有运气爆棚时,才能拆出鲜嫩水灵的“大奖”。所以,对我们这些业余捡菌者来说,满载而归是奢望,空手而回是常见。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捡菌充满了探寻的快乐。

如今想来,捡菌哪里只是觅食,更是重拾儿时和长辈共度的温暖时光,是树影斑驳间,悄悄流淌的、代代相传的温情。

现在,我仍忘不了那些和家人捡菌的日子,写下一首诗:

“新雨洗山轻,

  松针覆菌萌。

  拨丛寻小伞,

  藏得旧年情。”

我,正经历着昆明的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