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周人先祖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泰伯,那可以称得上是具有最高品德的人了,三次以天下相让给自己的三弟季历,老百姓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辞来赞美他了。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恭敬而不知礼就会劳烦,谨慎而不知礼就会胆怯,勇敢而不知礼就会祸乱,直率而不知礼就会偏激。君子对待亲人厚道,人民就会趋向于仁德。君子不忘记老交情,人民也就不会薄情寡义。
知识点:
孔子其实强调的,是礼对所有美好品质的统率作用。恭敬、慎重、勇敢、直率,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好的个人品行,但孔子强调,它们都要在礼的约束下才能真正成为优点。这里一再强调礼的统率作用,没有礼的调节和涵养,即使是好的品行也可能发展成弱点。
礼不是一种刻板的教条,而是衡量的尺度。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在孔子这里,礼就是衡量人的尺度。有了它,人才能不偏不倚地在中庸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病重了,把弟子们叫到身边来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诗经》说:“小心谨慎啊,就像站在深水坑旁边,像走在薄薄的冰上。”。从今往后,我知道什么是幸免了。弟子们啊!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病了,孟敬子来探问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会发出哀鸣;人快死了,会说出善言。君子最为重视的处世之道有三点:注意行为举止合宜,就能远离傲慢和无礼;端正态度神色,就更容易令人信服;注意说话的文辞口气,这样就远离粗野和错误了。至于有关礼仪的细节,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它们。
-----怎么理解曾子所说的人面对重病的种种反应?
病痛的折磨,折磨殆尽后的死亡让我感受到的不是恐惧和悲伤,转而思考的是,在如此脆弱,显得不堪一击的生命面前,我究竟该怎样的活着才能在与死亡不期而遇的那一刻,不会感到留下太多遗憾,于人于己都有所交待。
曾子的临终赠言饱含善意与实践智慧。我们的思考与行动都依托于大脑与身体,所以当我们的言行态征良善合宜,自然也就无法同时失态无礼,而具身认知会让我们的思考也更接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