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的诅咒The Winner’s Curse 读书笔记(2/3)

05禀赋效应、损失规避及现状偏见

[if !supportLists]1.   [endif]禀赋效应,即人们在出售一样东西时的要价常常会要求远高于他们获得此物所支付的价格;现状偏见,即人们倾向于保持目前状态,因为失去现状的弊大于利;损失规避,即放弃一项物品的效用损失大于得到它所获得的效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这些反常现象是价值不对称的表现。双方在买卖价格之间的差距,可能是因为不经思索地应用了一般常用的议价习惯,即少报真正“愿意支付的价格”(WTP, willing to pay),而夸大了出售时最低“愿意接受的价格”(WTA,

willing to accept)。受试者面对市场规则并有学习机会时,这些效应也很难消失。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两条无差异曲线是绝对不会交叉的,这是微观经济学的首要观念之一。这个结果依赖一个隐含的假设:无差异曲线是可逆的。即一个人拥有x ,对于保留x 或是拿它交换y ,感受没有差别,那么当他拥有y 时,拿来交换成x ,他应该也觉得没有差别。然而,如果损失规避出现,这样的可逆性将不再成立。

[if !supportLists]2)   [endif]瞬间的禀赋效应,不是在强化拥有物品的吸引力,即禀赋为圆珠笔的受试者并未将圆珠笔列为吸引力较高者,禀赋的主要效应只是强化了放弃它的痛苦。马克杯和盒装圆珠笔的交换实验表明,出售价格的中位数大约是购买价格中位数的两倍,而交易数量则少于预期的一半。低交易量主要是因为拥有者不愿放弃他们的东西,而不是因为买方不愿意放弃他们的现金。

[if !supportLists]3.   [endif]当某选项被指定为现状时,替代选项会明显地比较受欢迎。同时,现状的优势会随着替代选项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这些观察结果以及许多其他研究都可以用损失规避来解释。风险性选择研究的一个中心结论就是,对这些选择的最佳解释是假设效用的重要载体并不是财富或福利状况,而是相对于中性参照点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损失比现状的改善或所带来的收益更大

[if !supportLists]1)   [endif]价值函数的斜率在原点的突然改变。在小量或中等程度的货币收益及货币损失区域内,其价值函数斜率的概率大约是2∶1。

[if !supportLists]2)   [endif]把交易选项和其他交易的特性也用相对于中性参照点的收益及损失来评估。一般而言,两个选项之间的差异,如果被当作是两个不利选项之间的差异,会比被当作是两个有利选项之间的差异时,影响力更大。某个变化的不利影响比有利影响来得更严重。受试者对于相对于参照点他们会损失多少是更加敏感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损失规避并不会影响所有的交易,主要是影响那些当初购买该商品是为了使用而非为了转售的人。在正常的商业交易中,卖方在做商品交易时不会遭受损失。只要认为物品的价格不是特别高,买方就不会把正常购物所花的钱看成是损失

[if !supportLists]4.   [endif]强化的损失规避,有些买价与卖价之间的不对称性实在太大了,我们无法用普通的损失规避来解释。比如关系到生命健康的选择,即使发生的概率只有1/10000,WTP和WTA两个价格之间显著的差异巨大,甚至再高的补偿金,受试者也会选择拒绝参与。

[if !supportLists]1)   [endif]疏忽与故意犯错之间的不对称在法律理论上是常见的,在判断责任上的影响差异很大;不对称性会影响灾难发生后的责难及悔恨,也会影响预期的责难及悔恨,进而影响行为。

[if !supportLists]2)   [endif]在环境友善问题上的成本效益评估时,还可能会牵涉到道德态度,我们看到在买卖价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if !supportLists]A.   [endif]社区居民面对新风险提案时,使用WTA问题的研究会收到大量的抗议性回答,而且经常碰到因为愤怒而断然拒绝回答问题,尤其是针对干净的空气,维护良好的公园,核电厂或废弃物处理设施这类议题。对这些人提出补偿通常没有用,因为他们会认为那是收买。实际上,有时候人们在这种情况会大声说如何如何,但理论上却完全不是这样。

[if !supportLists]B.   [endif]对事件可能性进行评估的实务人士往往比较相信理论,普遍接受的程序是用WTP来评估价值,即使在补偿的案例也是如此,它所根据的理论是,当收入效应很小时,WTP和WTA应该不会相差太多。

[if !supportLists]5.   [endif]禀赋效应的一个含义是,人们看待机会成本不同于从口袋中掏钱的成本。比起感觉到的损失,你放弃掉的收益所造成的痛苦比较少。这样的感受强烈表现在人们对于公平行为的判断上

[if !supportLists]1)   [endif]问题是被设计成利益的减少,还是实际的损失,会严重影响到公平与否的感受。额外收费(顾客可能认为是一种损失)被认为比取消折扣(利益的减少)更不公平。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向付现金的顾客收取一种价格,而对刷信用卡的顾客收取较高价格的公司总把现金价说成折扣,而不是把信用卡价格作为额外收费。

[if !supportLists]2)   [endif]当被设计为名义工资增加时,实际工资削减7%就被认为是公平的,当被设计为名义工资削减时,则被认为是相当不公平的反应,这解释了在通货膨胀时期更容易削减实际工资。

[if !supportLists]3)   [endif]一般大众对公平的态度,表现在他们对这些公平性问题的回答中,也充斥于许多法律领域法官所做的判决中,因为法律所要求的正当性来自人类最深刻的直觉,即你喜欢并长期使用的、以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财产或是观点,无论你是如何得到它的,都在你这人身上生根了,别人要拿走它,必使你痛恨并尝试自我防卫。例如,在侵权法中,法官会区分“因支出造成的损失”与“未实现的收益”这两者。被告的卡车上掉落的货物,砸中一根电线杆,造成原告的工厂断电。原告可以从被告那里得到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因为那是“正花费”(positive outlays),但是不能收回损失的利润,因为那只是“负损失(negative losses),只是赚钱机会的剥夺”;在合同法中,如果违约的行为是为了获取未知的收益,而不是为了避免损失,此时违约的一方可能会被要求遵照原来的约定。

[if !supportLists]6.   [endif]评论

[if !supportLists]1)   [endif]经济反常现象的本质就是它们违反了标准的理论。下一个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要做的修正并不小:必须要放弃偏好次序是稳定的这个重要观念改为支持决定于目前的参考水平的偏好次序。偏好理论的修正版本将会给予现状一个特别的角色,扬弃一些关于稳定性、对称性及可逆性的标准假设(这些数据被证实是错误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把偏好理论一般化到用参照水平标记排序的无差异曲线中的方式很直接,评估结果时决定参照点的因素建立起来用来确定相关参照水平:现状的角色,以及权利和预期的角色

[if !supportLists]3)   [endif]忽略损失规避的模型所预测的对称性及可逆性高于现实世界所观察到的,是因为它忽略掉人们对利益和损失的反应程度上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别。损失规避效应显示出,对价格上升的反应,和对价格下跌的反应,可能不是永远都像照镜子一般的对称。在经济变量上对“改变”的反应的处理,应该例行性地将有利的改变和不利的改变分开处理,这样才可以在复杂度增加的环境中,以可接受的价格或代价提高预测的精确度。

06偏好反转

[if !supportLists]1.   [endif]偏好反转现象,因为不同的诱导方法常常会引起系统性的不同偏好排序。比如,赌局的买与和卖与收益的相关程度高于赢钱的概率,然而赌局之间的选择(以及赌局吸引力的排名),与输赢概率的相关程度高于收益。如果用引出偏好的方法,会影响到赌局成分的权重,同一个人会选择其中的一个赌局H(有8/9的概率可以赢得4美元),但是将另一个赌局定出较高的价格L(有1/9的概率可以赢得40美元)。

[if !supportLists]2.   [endif]偏好的概念运作要求,被称为“程序不变性”,对选择的标准分析是假设这些程序会引出同样的排序。不同于重量或长度等物理性的测量会有相同的排序,比如天平或是弹簧秤称重结果一样,但用不同方法激发的偏好,甚至在特别的激励系统下,常常会引起系统性的不同排序。

[if !supportLists]1)   [endif]因为大家普遍地将程序不变性视为理所当然,许多人将偏好反转解释为不可传递性,然而,偏好反转并不表示循环选择,如果程序不变性不成立的话,它可能符合可传递性。标准型态的偏好反转,即偏好H却给L的定价更高,可能是因为选择与定价之间的两种不一致性所产生的:如果决策者对赌局保留价格的偏好甚于赌局本身,在一个场合要做选择时,就会出现对L定价过高的情形(CL>L )。如果决策者偏好赌局本身甚于其价格,在另一个场合要做选择时,就会出现对H定价过低的情形(H>CH)。

[if !supportLists]2)   [endif]除了偏好反转可能是由于违反可传递性、程序不变性,第三种解释是违反独立性公理而产生,这个结论是根据“现金等价值”的回报机制得出。受试者先给出赌局的出售价格,实验会以随机的方式产生出价,如果出价超过所说的出售价格,受试者可以得到这个报价的现金;如果出价低于所说的出售价格,受试者可以玩这个赌局。因此,受试者所说的价格只是用来决定受试者可以玩赌局,或是可以得到现金,但是它无法决定现金的数额。只要受试者是会将预期效用最大化的人,这个程序就是激励兼容的:决策者没有动机说出一个与其实际现金等价值不同的出售价格。然而,如果决策者不遵守预期效用理论的独立性(或下降)公理 ,BDM程序就无法确保所说的价格能反映赌局的现金等价值。

[if !supportLists]3.   [endif]研究人员为了区别不可传递性和程序不变性的解释,在标准的H及L赌局之外,还纳入现金数额X ,即引入一个不依赖预期原则的、与激励兼容的收益计划,用来与两者做比较。用标准的偏好反转模型,默认现金数额X 介于这名受试者提供的CL 及CH 之间(H>L,及CL>X>CH ),让受试者在{H,L,X }中任意两者之间指出偏好。

[if !supportLists]1)   [endif]如果受试者指出L>XX >H,那么此人的偏好就是不可传递的,因为我们已经界定是H>L的情况;如果受试者是高估了赌局L,即X>L及X>H(受试者对L的定价大于X ,但是在面对X 和L的抉择时,他们选择的是X )。这样的模型符合可传递性,虽然它是偏好反转。实验显示,偏好反转的主要来源是对赌局L的定价过高,这种模型在观察到的BDM模型中占了近2/3,这就排除了“不可传递性”是造成偏好反转的主要原因。

[if !supportLists]2)   [endif]“次序报酬计划”,受试者提出的价格仅用于每一对赌局的排序。要符合一致性,这时的价格排序和选择排序应该相同,无论受试者是否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人。如果先前观察到的反转现象,是由预期效用理论失败所造成的,那么它们在次序报酬计划下,不应该会发生。这个预测被彻底否定了。无论实验是采用BDM计划、次序报酬计划,或是根本没有报酬的计划,反转的发生率大约都相同(40%到50%)。

[if !supportLists]3)   [endif]偏好反转最主要的原因是程序不变性的失败,是对赌局L的定价过高。赌局L的最低出价,依然高于赌局本身和想选择的现金,与赌局H无关。

[if !supportLists]4.   [endif]兼容性假说

[if !supportLists]1)   [endif]人们对低概率、高报酬的赌局定价过高;如果人们比较偏好实实在在的少量现金(比方说10美元),而不是去赌一场有1/3概率赢得40美元的赌局,那么,他们为何会给这个赌局超过10美元的现金等价值?这个违反直觉的发现是普遍的兼容性原则的结果,这个原则显然在人类的判断及选择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if !supportLists]2)   [endif]“刺激反应兼容性”,如果刺激与反应无法搭配,就需要额外的心理操作让两者能对应上。这样会增加工作量及错误,且可能会降低刺激方案的影响;反应模式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刺激方案可以兼容的特性上,比如受试者在定价时比在选择时更注意报酬。由于没有兼容性的正式定义,也没有独立的测量程序,所以分析都是不正式和不完整的。

[if !supportLists]A.   [endif]因为赌局的等价现金值是以金额表示的,兼容性意味着以相同单位表示的报酬,在对赌局定价时会比在选择赌局时,有较高的权重。即由于低概率高报酬的赌局L的报酬远大于赌局H的报酬,兼容性偏差的主要结果,会是对赌局L的定价过高。

[if !supportLists]B.   [endif]偏好反转主要是因价格与报酬的兼容性造成的,使用非货币结果将会大幅降低反转的发生率。例如一周免费看的电影票,或是豪华餐厅的两人份晚餐。如果即两者都以金额表示,偏好反转的发生率降低了近50%。

[if !supportLists]3)   [endif]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偏好反转的主要原因是对长期选项(未来的收入)的定价过高,但却选择短期选项,也是受限于兼容性。一组选择与价格配对之间的表现出的相关分歧,例如,在高速公路安全性问题上,在直接做选择时,人类生命的价值比起在价格配对程序时要高得多,因此受试者在做直接选择时,选择的是能拯救更多生命的计划;但是在陈述价格时,则是偏爱花费少的计划。这说明,在风险性选择上,最重要的因素会有比较重的权重,选择相对于价格配对更依靠重要性排序的

[if !supportLists]5.   [endif]评论

[if !supportLists]1)   [endif]在最简单的人类选择背后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最优化原则,偏好反转不能单单归因于不可传递性或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独立性公理。它们看来比较像是主要受到选择与定价之间的不一致所影响,而这种不一致则是由度量尺度的兼容性诱发的。当人们不是对所有的状况都有一套预先确定的偏好,即偏好是在做选择或判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受到当下情境及程序的影响,因而产生的偏好反应。

[if !supportLists]2)   [endif]传统假设认为决策者有固定的偏好次序,任何可靠的诱导程序都可以精确地获得这个次序。今天,如果选项A的定价高于选项B,我们在直接比较时就不能假设对选项A的偏好永远高于B。不同的诱导方法会改变选项因素的权重,从而产生不同的排序。

[if !supportLists]3)   [endif]程序不变性原则在两种条件下可能会成立。第一,人们有预设的偏好。你清楚自己的爱好,并做出选择;第二,数学公式等公理会让我们得出相同的答案。

[if !supportLists]4)   [endif]关于价值的本质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价值是存在的,就像人的体温一样,人们能感受到并且可以尽其所能说出来,可能有误差(我看到什么,就说它们是什么)。第二,人们明确地知道他们的价值及偏好,就像他们知道乘法口诀一样(它们是什么,我就说什么)。第三,价值或偏好是在诱导的过程中一并建立起来的(在我做决定之前,它们什么都不是)。在这一章中所回顾的研究,最接近第三种看法:偏好是依赖不同情境逐步建构起来的。

07跨期选择

[if !supportLists]1.   [endif]跨期选择是指成本和利益分散在各个时期里进行的决策,是很常见也是很重要的决策活动。要读几年书、跟谁结婚、要不要生小孩、要为退休存多少钱、如何投资、要不要买房子,如果买房子要买哪一套,都有很强的跨期因素在里面。对那些涉及不同时期的现金流(收入及支出)的选择,经济学理论做了精确及可以检验的预测,即(对于边际收入及支出)人们应该将现金流以(税后的)市场利率(r )贴现现金流。资本市场为消费者创造了内部套利的机会。假设利率为10%,一个消费者可以此利率借钱及放贷。如果现在有一个投资机会,收益率12%,这名消费者可以借钱来做这项投资,因而在每一段期间可以享受更多的消费。而其他收益率低于10%的投资机会都应该拒绝。资本市场的金钱来源为储蓄,都被借去做更高收益率的投资了。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这意味着,消费者应该做跨期的取舍,以使他们的边际时间偏好率与利率相等。而且消费者在他们的跨期选择上,应该要有一致性。在任何情况及全部的时间,所使用的贴现率应该是固定不变的。然而,研究显示,每年观察到的行为中隐含的贴现率,会因为情况而有所不同,可以在负数到几百个百分点之间变动。

[if !supportLists]1)   [endif]高贴现率有可能是一项类似的缺乏远见的行为,比如医生警告病人晒太阳会有罹患皮肤癌的风险,结果效果不大,但是“当我告诉病人晒太阳可能造成毛孔粗大及产生黑头粉刺时,他们就会比较听我的话。”

[if !supportLists]2)   [endif]检视消费者在购买价格和延迟的电费账单之间的取舍行为,购买便宜且高耗电的电器所隐含的贴现率高得惊人:假设每度为10美分时,贴现率为120%到300%。消费者不去买比较贵的省电电器,即使这些额外的花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可以回本,可能是“无知”(不知道或懒得去了解,即使信息在政府规定的标签上有明确的显示);及“无流动资金”(缺现金,以至于他们买不起更有效率的机种)。对于这些低效率的电器,经济理论有清楚的预测:它们不会被生产出来。但是它们不但被生产了,消费者还购买了。因为大部分的电器可能是以信用卡购买的,而且因为因此缺钱似乎不是真正的理由。

[if !supportLists]3.   [endif]无论受试者选择的是何种模式,市场利率都不会受货币金额或延迟的时间的影响。贴现率取决于以下因素:被贴现金额的大小(强度)与正负值(收益或损失),时间延迟,必须立刻做选择还是可以延迟,所设计的选择方法,未来的收益或成本会带来享受或是恐惧

[if !supportLists]4.   [endif]个人贴现率的变化大多数时候不以市场利率或其他任何单一贴现率来折算现金流的情况。实验控制了三个变量:等待的时间长度,结果的强度,结果是延迟或者立即和收益或损失的四种组合。从受试者的反应中,出现了三种重要的模式:

[if !supportLists]1)   [endif]第一种贴现率变动模式:动态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为贴现率和延迟时间之间的负向关系。贴现率随着等待时间的加长明显下降。

[if !supportLists]A.   [endif]如果个人是以不同延迟时间的贴现都是固定的贴现率来贴现未来的话,一种是较小但较早的收益S ,会在t1时间点发生;和另一种是较大但较晚的收益B ,会在t2时间点发生的两条曲线将永远不会相交;

[if !supportLists]B.     [endif]然而,如果贴现率作为延迟时间的函数是递减的,那么两条曲线可能会相交,产生偏好反转。人们永远都会在现在消费得比较多,而不会按照事先的计划来做。也就是说,当两种收益的实现时间都够远时,个人会偏B ,但是当S的实现时间变得比较近时,它的相对价值会增加,到了t*之后,S 在现值上会突然超越B 。

[if !supportLists]C.     [endif]动态不一致性的问题引发了关于消费者自主权的问题。因此,我们常看到有远见的自己会采取一些主权行动,来约束或改变鼠目寸光的自己。比如付钱去健身,一包一包地买烟,而不是一条一条地买(比较便宜)。

[if !supportLists]2)   [endif]第二种贴现率变动模式:强度效应。隐含的贴现率均随着购买金额(或收益)增加而大幅下降,小额奖金(小于100美元)的贴现率非常高,而那些大金额的贴现率是比较合理的。有两个可能的行为学解释:

[if !supportLists]A.   [endif]根据认知心理学(或是心理物理学):人们不只是对金钱数量的相对差异敏感,还包括绝对差异。例如,现在的100美元和一年后的150美元,两者之间在认知上的差异,似乎比现在的10美元和一年后的15美元之间的差异还要大。因此在第一个情况中,许多人愿意为额外的50美元而等待,但是在第二个情况中,却不愿意为额外的5美元等待。

[if !supportLists]B.   [endif]根据心理账户的概念:假设心理账户出现了一小笔意外之财,人们会把它放在心理的现金账户,大部分会被消费掉;而心理账户上如果出现了一大笔钱,人们会把它放在心理的储蓄账户,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只有很小的比例会被消费掉。而且,现金账户几乎是无息的,储蓄账户是有利息的,因此,小额意外之财的等待的机会成本,感觉像是“放弃掉的消费”;相反,等待大笔意外之财的机会成本,感觉像是“放弃掉的利息”。如果放弃的消费”比“放弃的利息”更有吸引力,就会观察到强度效应。对于等待,不同的消费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贴现率。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

[if !supportLists]3)   [endif]第三种贴现率变动模式:符号效应。收益情况的贴现率,比起损失情况的贴现率高出许多。人们对于获得正面收益是很渴望的,尤其是小额的收益。受试者需要得到许多补偿金才愿意晚拿到收益,但是不愿意为了延迟缴纳罚金而支付太多,这项偏好一部分出自简单的“债务规避”(debt aversion),即许多人都在付款期限前就去缴纳他们的贷款,即便是贷款的利率低于他们无风险投资的获利率。

[if !supportLists]5.  [endif]利益与损失之间的区别在不确定状况下制定决策的描述性理论中,得到了重视。决策者并不像期望效用理论所设想的那样,把最终结果整合进他们的财富或既有的消费水平中来考虑。反倒是相对于自然参照点,个体似乎将事件当成一种变化来做出反应

[if !supportLists]1)   [endif]参照点在跨期选择上也很重要。有些受试者被要求在“报酬的规模”及“从第一周延迟到第四周”之间做取舍,其他的受试者则是在“报酬的规模”和“从第四周提早到第一周”之间做取舍。如果受试者没有受到参照点的影响,那么这样的变量操控将没有效果。实验的结果显著表示,延迟消费的平均费用是提早成本的两倍以上。过了预期日期之后的等待,受试者所要求的金额(意味着损失),要大于预期日期提前他们所愿意支付的金额。这个结果与损失规避理论是互通的,即损失一定金额造成的负面效用,在绝对价值上明显地大于获得相同金额的正面效用。

[if !supportLists]2)   [endif]损失规避也会导致对特定消费模式的偏好。当过去的消费水平成为未来消费的参照点,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能随着时间偏好逐渐增加的消费模式。

[if !supportLists]A.   [endif]在一个月后的周五晚上消费两顿免费的晚餐之间做选择,一个是时尚法国餐厅,一个是普通希腊餐厅,大部分人都很偏好法式晚餐;第二个问题是问选法式晚餐的受试者们愿意在一个月内还是两个月内享用法国晚餐时,有80%偏好在一个月后享用而非两个月后,这显示出了正向的贴现率;第三个问题是假设给予受试者两份餐点:一个月后希腊餐及两个月后法国餐;或是一个月后法国餐及两个月后希腊餐,57%的法国餐爱好者选择先享用希腊餐。在标准的效用理论架构下,最后的这个反应显示出负的时间偏好率,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不一致。但如果人们是以过去的消费来评估目前的消费,同时又是损失规避者,那么就没有不一致的情形。他们只是偏好随着时间逐渐增加的效用模式。

[if !supportLists]B.   [endif]这一点也有助于解释劳动市场上的一个反常现象,即工资随着年龄增加而上涨,即使生产率不是同步提高。有两个最重要的标准解释: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提供随着年龄渐增的工资,是为了鼓励员工能留在这家公司久一点,以使他们充分回报公司之前对他们的训练;代理成本理论认为,企业提供给年长员工高于边际生产的工资,是为了防止员工欺骗及偷懒(员工若被抓到,就会失去工资与生产率之间差异的现值)。

[if !supportLists]3)   [endif]撇开兴趣,从其他的经济角度考虑实际上都是工资递减的工作,要优于工资递增的工作。如果受试者不喜欢该工作要辞职,或是在六年期满之前被解雇,递减的工资加上储蓄的那份工作所给的总报酬都会比较多。但只有12%的受试者最喜欢这份工作,另外12%的受试者偏好固定的工资模式,76%的受试者则是选择一种递增工资模式。即使在实验人员明确说明了递减模式的经济推论优于递增模式的心理推论之后,仍然有69%的受试者偏好递增模式。这种偏好可以用“损失规避及自我控制”来理解:目前消费的效用受过去的消费的影响,受试者偏好逐渐增加的消费模式;受试者认为他们很难从固定(或逐渐降低)的收入模式中,靠自己存到足够的储蓄,实现想要递增式消费模式。

[if !supportLists]6.   [endif]享受(savoring)与恐惧(dread)

[if !supportLists]1)   [endif]“享受”来代表从预期未来喜悦的结果所衍生的正效用,而“恐惧”则代表未来不悦的结果所衍生的负期望。当我们计算未来利益的贴现率时,我们必须小心地承认,预期的喜悦是有份量的。经过贴现的效用预测,人们可能出现偏好延迟实现收益或是提前实现损失的行为。

[if !supportLists]2)   [endif]兑现收益及避免损失的价值,在事件发生前,应该会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人们应该希望尽快消费收益,尽可能延迟损失。以明星之吻而言,受试者偏好延迟3天得到结果,想必是为了享受那份期待;以电击来看,为了避免1年或10年后的电击,受试者愿意支付的金额远大于近期就执行的电击。

[if !supportLists]3)   [endif]为了证明恐惧,受试者被要求进行报价,未来七天内清洁一次仓鼠笼,或从今天算起一年后的某个星期内清洁一次仓鼠笼。37名受试者中只有2个人对后者的报价小于前者。

[if !supportLists]7.   [endif]评论

[if !supportLists]1)   [endif]在微观的层面,某些情况下(像是电器用品的采购行为),在某些团体(像是青少年)身上观察到的高贴现率,提出了关于消费者理性的严肃问题(在许多涉及自我控制的跨期情况下,个人常会质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出理性、长期的选择);在宏观的层面,跨期选择的心理学使得原本就很复杂的社会贴现率(政府应该用来贴现未来成本与效益的概率)的选择问题,更加复杂。标准的看法是修正了税收扭曲的市场利率,代表个人时间偏好的总和,为最适当的社会时间贴现率。然而,修正税收扭曲绝非小事,而资本市场国际化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混淆了一国国内的时间偏好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if !supportLists]2)   [endif]在这些复杂关系下,林德(Lind)主张决定社会的时间偏好率唯一合理的方式,是在个人层次引出时间偏好。个人不是每样东西都以相同的贴现率来贴现,假设某个人在电冰箱购买行为上显示50%的贴现率,但同样的这个人是否认为在今年拯救10条人命和20年后拯救10条人命,两者之间无差异呢?建一座发电厂和改善公路安全之间,我们要如何抉择呢?

[if !supportLists]3)   [endif]这类推理的一个范例,是使用习惯形成的假设,它似乎符合行为的直觉,且与为数众多的实证研究相符合,比如目前消费的效用受过去的消费水平的影响,这比难以置信的假设,比如看不见的经济灾难的风险所做的解释更有吸引力。

08储蓄、可替代性及心理账户

[if !supportLists]1.  [endif]经济学里,标准的储蓄模型称为“生命周期理论”, 假设一个人不打算留下任何遗产,且认为每一段时期的消费,价值都相同。于是,在任何一年,计算金融财富的现值,包括目前的收入、净资产、未来收入的预期价值,算出可以用于消费的平均年金。尽管生命周期模型是如此地精致及理性,但实证检验的结果并不是很好。

[if !supportLists]1)  [endif]消费的反常实证证据大约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消费对收入似乎过分敏感。整个生命周期,年轻人和老年人看起来都消费得太少,中年人则消费得太多。消费的年增率与收入的关联太高,与模型不符合。第二类,不同形式的财富看起来不像模型所主张的有那么高的替代性,尤其是家庭单位的养老金或是房屋净值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其他资产相较是非常低的。(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如果一个人得到100美元的意外之财,花掉其中95美元,储蓄5美元,那么MPC就是0.95。)

[if !supportLists]2)  [endif]实证与理论模型预测不一致的问题,几个可能的解释:人们没有足够的理性来计算现值及养老金收入;人们是过分理性或是利他主义的,导致他们纳入现值计算的,不只是他们自己的财富,还包括了他们继承人的部分;信用市场上的流动性不足,人们无法按照计划执行自己的消费等等。

[if !supportLists]A.  [endif]关键假设是“可替代性”,在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中,可替代性假设使得财富的所有组成成分都可以整合为一个数字,即赢得300美元赌球奖对目前消费(假设指的是一年内)的影响,应该和我所拥有的100股股票,每股价格上涨3元一样,或是和我的年金价值增加300美元一样。每种形式的财富,其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是相同的。现实中,人们对于目前收入账户,储蓄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差异是很大的。这导致生命周期理论的预测显得相当生硬。

[if !supportLists]B.  [endif]除了有不同边际消费倾向的心理账户系统,标准生命周期理论出于跨期选择的特点,还有其他两个地方要做修正:第一,人们是没有耐性的,尤其在短期时间里,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显示他们的贴现率超过利率。这导致第二个问题,即自我控制。人们会采取行动来限制较高的短期贴现率,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采取无法反转的行动,例如:加入养老金计划,或是购买终身保险。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法定的自我控制的例子;另外的方式是采取内在强制性的审慎经验法则,比如在储蓄资产账户永远保持两个月的收入,量入为出,除非紧急状况,不动用储蓄资产账户和未来收入账户来增加目前的消费。除非买房等巨大开支,否则绝不去借钱;以不需太多自制力的方式来储蓄退休金。

[if !supportLists]2.  [endif]终生消费曲线:收入低于持久收入的年轻人,会借钱来消费;中年人会为退休做储蓄;老年人则是负储蓄的,靠过去的储蓄来消费。年龄消费曲线受到目前收入曲线的强烈影响,并不是如持久收入储蓄模型预测的那样,一个国家的消费增长率主要决定于利率水平。

[if !supportLists]1)   [endif]生命周期理论及持久收入假说都意指,逐年的收入变化会被平滑化,以致消费会占持久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而非目前收入的固定比例。这个预测存在系统性偏差,消费对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比如,尽管保险分红收益会在发生之前六到八周宣布,根据标准的生命周期模型对这些保险利益的增加所做的预测,消费者在公布的时候就应该对持久收入的新(较高的)水平做出反应;然而,研究人员发现消费者只有在收到保险利益之后,而不是公布之时,支出才会增加。这个效果对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影响尤其强烈。

[if !supportLists]2)   [endif]心理账户对意外收益的边际消费倾向所做的预测取决于收益的大小。小的收益(相对于收入),会被标记为目前收入,然后被花费掉。较大的收益会归入资产账户,而资产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是较低的(虽然还是会高于年金价值);财富变化的来源也可能很重要。有些意外之财,像是未实现的资本收益,会很自然地被视为是资产账户上的改变。其他像是卖股票的收益,可能被当作是收入。

[if !supportLists]3)   [endif]家庭财富及养老金财富上的增加,甚至会有提高其他储蓄的反向效果。奖金定义为完全在期待之中,且为整笔的收入,在非衰退的年份,研究人员发现日本家庭正常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85,奖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437;在1974年到1976年石油危机造成的衰退期间,来自奖金的边际消费倾向超过1.0,这显示在紧急状况时期,奖金被用来消费。对于非期待的意外收入,如果金额相对于年收入足够大(约为年收入的50%以上),普通家庭是很常见的边际消费倾向只有0.23;如果金额相对于年收入比较低(约为年收入的10%以下),人们对于这笔意外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超过2.0。小笔的意外之财实际上还造成两倍的花费。

[if !supportLists]3.   [endif]对于大多数的家庭单位而言,财富包括三种组成:未来收入、养老金及社会保障财富、房屋净值 。大致来讲,对家庭单位的储蓄有影响的因素,只有家庭成员的年龄、家庭的终生财富、利率。至于财富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假设现值固定,则不应该对储蓄有任何影响。绝大多数的家庭单位实际上不做长期的“可随意使用的”(discretionary)储蓄。排除流动性考虑,这两种类型的财富接近于完全替代品:

[if !supportLists]1)   [endif]生命周期模型预测,没有养老金的那个人应该多10万美元的其他类型储蓄。事实上,养老金财富增加1美元就会微幅地增加其他储蓄,即有储蓄喜好的人并不会根据公司既有的养老金政策,将自己的可自由支配储蓄调高到最优水平,人们并不是将养老金财富视为是其他财富的近似替代品。

[if !supportLists]A.   [endif]人们不是把个人退休账户看做是重组来的储蓄(reshuffled savings)。因为其使用者可以将资产从纳税账户挪到个人退休账户,为利息收入避税,所以,其他条件固定不变,一个家庭单位是否会购买个人退休账户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是他们在4月15日报税截止日当天是否必须要开支票付钱给国税局。那些必须再缴税的人,比起会收到退税的人,更可能购买个人退休账户。这个结果需要心理账户的解释,“我宁愿放2000美元在个人退休账户,也不愿付给政府800美元。”

[if !supportLists]B.   [endif]人们可能认为退休储蓄的不流动性的价值在于,这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手段。那些不容许动用资金的计划,有较高的参与率及延期率。拥有流动资产的家庭单位,更可能购买个人退休账户。购买后,个人退休账户中的钱会被视为“禁区”,除非是最紧急的状况才会去动用。该账户较低流动性会促使其他账户的储蓄增加,从而总储蓄增加。

[if !supportLists]2)   [endif]如同养老金财富的案例,生命周期理论假设房屋净值是可替代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住宅的人在其他资产上储蓄较少。调查发现,十年中一直都拥有住房的家庭,与那些从未买房子的家庭比较,其非住房储蓄更多,以及一定数量的房屋净值;另一个评价可替代性问题的方法,是对房屋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做估计。研究人员选取拥有住房且未搬迁的家庭,把5年间的实质消费的变化对房屋财富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回归,得到的结果显示出,住屋价值的改变对消费没有影响。

[if !supportLists]A.   [endif]研究人员发现家庭规模对储蓄也没有影响,如果财富代际转移是重要的,那么每个人(平均来说)都会对住房价格的上涨有所回应,他们会为他们的继承人多做储蓄,而不是只有拥有住房的人才这样做。

[if !supportLists]B.   [endif]老年人的储蓄消耗得不够快。超过65岁的拥有住宅的人,很少有任何房屋贷款债务,但他们不愿卖掉一栋房子,买另一间房子,将他们的房屋净值水平调整到较低的成本。

[if !supportLists]4.   [endif]流动性限制或是债务规避?

[if !supportLists]1)   [endif]如果将拥有房屋的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他们肯定是不受流动性限制的。流动性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想陷入债务的家庭单位所采用的“自我强加”规则。即使人们取得房屋第二次抵押贷款时,主要的原因是要做投资或者房屋修缮,而不是要增加消费,使得这笔钱放在同样的心理次账户中。

[if !supportLists]2)   [endif]另一个相对未开发的流动性来源,是终身人寿保险的现金价值。保单所有人通过抵押一些较旧的保单获得的贷款利率,可能比国库券的短期利率要低很多。虽然保单所有人无法靠保单贷款变成有钱人,但是这是一种套利的机会。不过,投保人学习得相当缓慢,通常要花九年的时间,才能利用到这些机会的一半。

[if !supportLists]3)   [endif]逆向抵押贷款(银行向老年人买下房子,让他们住在里面,并支付他们年金)一直都极不普遍,我认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被称为“房贷”。调流动性限制有两个重要的来源:资本市场所强加的以及个人自己强加的。

[if !supportLists]5.   [endif]评论:“持久收入因素不被视为预期的终身收入。它被解读为消费者将每个年龄的平均收入都视为是持久的,这取决于消费者的经验及远见。”消费者是平凡人,他们的预期不等同于老练的计量经济学者。我们尝试要做的模型,到底描述的是哪种人的行为,变成有待讨论的问题。

09博彩市场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投注市场的优点在于每一项资产(赌注)都有一个界定良好的终点,其价值在这个终点是确定的。由于股票在市场上是无限期的,它今天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及人们明天愿意购买的价格,因此我们很难在股票市场上测试理性概念。投注市场因为具有易于学习的条件(快速,重复反馈),有人认为会比较有效率。然而,实证研究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例外现象。

[if !supportLists]2.   [endif]赛马博彩市场的典型比赛中,参与者可以赌哪一匹马会跑“第一名”(to win)、“前两名”(to place)或“前三名”(to show)。“另类”的玩法,下注决定于两匹或更多匹马的比赛结果组合。比赛结果跑第一、第二、第三名的马被称为“有奖金的”(in the money)。选择跑第一名的参与者,只有在他们所投注的马跑第一名时才能赢钱;跑前两名的参与者,只有投注的马跑第一名或第二名时才能赢钱;前三名的参与者,只有投注的马跑了第一或者第二或者第三名时才能赢钱。每种玩法都有一个被分隔的赌盘,赌金的支付是由“按注分彩”(pari-mutuel)的方式决定的,即用赌输的投注总额减去固定交易成本t“场地费用”及损耗补偿费用后,剩下的再在赢家间分配。这些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根据投注类型和场地的不同,通常15%~25%。由于赌金支付是由最后剩下的钱决定的,投注者在下注时并不知道潜在的收益。在英国及其他一些地方,庄家会采用固定赔率系统(fixed

odds system),如果投注者所赌的马赢了钱,赌家保证给予固定金额的奖金。赛马的概率被称为“赔率”(odds)。1赔x表示这匹马获胜的隐含概率(implicit

probability)为1/(x + 1)。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投注在每一匹马上的奖金比率可以被解释为这匹马会赢得比赛的主观概率。综合多场比赛的结果,我们可以检验主观概率,大家认为赢面最大(最热门)的马,的确最常赢得比赛(约1/3的时候会赢),显然,这些市场的投注者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

[if !supportLists]2)   [endif]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是否表示赛马市场是有效率的呢?有许多证据显示它违反市场有效性的定义:如果我们暂时假设,所有的投注者都是基于理性预期将预期价值最大化的人,市场有效性的以下两个定义似乎是合适的:条件1(弱):所有投注都没有正的预期价值。条件2(强):所有投注的预期价值都相同:(1 – t )×投注金额。

[if !supportLists]A.   [endif]最坚实的实证规律被称为“热门─冷门偏差”。假设交易成本t为15.33%,当赔率为1赔100时,每1美元赌金的报酬只剩13.7%;当赔率低于10赔3时,预期价值是正的,高赔率马匹的预期收益约为4%~5%。这违反了条件1。

[if !supportLists]B.   [endif]另一个检验方法是效率性的要求赌A马和B马的“每日连注”(买每日连注彩票在第一场赌A马,第二场赌B马)的报酬,与“连本带利继续下注”(第一场比赛赌A马,如果A马赢了,就将所有获利在第二场中赌在B 马身上)的报酬一样。这些验证所得到的结论是,“每日连注”及“连本带利继续下注”两种方式相对于彼此,在定价上是合理且有效率的。

[if !supportLists]C.   [endif]第三个类似的检验方法是使用正序连赢的投注方式,就是投注者必须以正确的顺序选择跑第一名及第二名的马匹。哈维尔公式是相对准确的计算方法,如果qi是赛马i 跑赢的概率,那么它假设赛马i 跑第一名,而赛马j 跑第二名的概率是qiqj/(1 –qi)。(类似地,赛马i跑第一,赛马j跑第二,赛马k跑第三的概率为qiqjqk/[1–qi][1 –qiqj]。)该公式倾向于高估赔率低的赛马匹跑第二名或第三名的概率。研究人员使用哈维尔公式比较“第一名赌注总合”(win pool,不同马匹投注的相对金额,可以用来计算该匹马跑赢的概率)及正序连赢方式获胜的主观概率。他们发现大众的投注行为并不符合数学公式所计算出的结果。从两种下注方式中所得到的同一马匹获胜的主观概率,常常差异很大。这违反了条件2。

[if !supportLists]3.   [endif]赛马的投注策略与股票市场一样,存在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差异:基本面策略都是建立在拉平比赛 (handicap

races,让步赛之意,通过加分或给予其他好处给较弱的选手来平衡参赛者赢得比赛的概率),且可公开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的。使用基本面策略的投注者,企图找出哪一匹马能以超过市场赔率的机会赢得比赛,从而支付超过市场决定的赔率的部分足以涵盖场地费用。使用技术分析策略的投注者,只用目前投注的资料即可,需要发现市场的无效率,当正的预期价值出现时,他们就投注在这类目标上。大部分的学术研究都集中在技术分析策略上。

[if !supportLists]1)   [endif]津巴和豪施使用第一名赌注总和及哈维尔公式,试图找出在“前两名”和“前三名”玩法中被低估的马匹,例如,如果在第一名赌注总和中有40%是投注在赛马i 上,但是在前两名赌注总和中只有15%投注在赛马i 上,那么赌赛马i 跑进前两名,就会获利。这类会获利的投注机会通常在一天中发生2~4次。他们分析了交易成本、两匹马进场顺序和多种投注法上的差异,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不同财富水平和投注规模下的精确的回归模型。他们也探讨了市场效率所需要的合适的参与者数量。这违反了市场效率的弱条件。

[if !supportLists]2)   [endif]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正序连赢的玩法中,赌极端热门的赛马跑第一名,是可以获利的,但最常获利的赌注是第二名,投注的大众很可能会低估这个概率。冷门马的组合在这里都不是好的投注,这类投注最常见的报酬为1美元获得10~30美分。

[if !supportLists]3)   [endif]一般的投注经验认为,下注时间越晚,对赢家的效果越显著。研究人员研究了在投注后期赔率的下降是否可能反映出内部信息,并由此指出投注可能会有正的预期价值。结果显示,在最后8分钟下注的边际赔率是早场赔率的82%,而在最后5分钟下注的边际赔率则进一步掉到早场赔率的79%。前两名及前三名中的热门马匹的赔率在最后几分钟下降,会产生一些微小的获利。

[if !supportLists]4.      [endif]对于理性的投资人而言,乐透型彩票算是很差的投资方式。如果你一周玩两次49选6或是类似的博彩,这种博彩中选到头彩组合的概率是1/13

983 816,你可以预期在 134360年后赢得头彩。乐透型彩票最吸引人的一点是,赌注总和中作为累积奖金的部分,在这一轮无人赢得奖金时,会累积到下一轮的奖金中。赢得庞大累积奖金的愿景。

[if !supportLists]1)   [endif]通过买下所有的数字而“出老千”来赢得大奖有两个必要条件:足够的现金(在49选6彩票中,奖金额需要770 万美元);和卖出的彩票“没有很多”。购买全部彩票确实是合理的策略,在个别极小的市场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然而,即使出现了这样的条件,购买全部彩票会产生庞大的交易成本,因为彩票的购买与兑现是要一笔一笔地完成的,你还得祈祷没有其他人同时做这样的事情。

[if !supportLists]2)   [endif]因为并非所有的号码受大众欢迎的程度都相等,所以即使报酬率如此之低,投资者在乐透型彩票中也有可能获得正的预期价值。许多估计方法被用来计算最佳的数字:简单地计算数字被选中的频率,以及复杂的限制性最大似然模型。所有的方法都导向相同的结论,即有15~20个数字是相当冷门的,而且,这些数字实际上每年都相同。虽然人们经过多年的学习,这些数字似乎不该像以前那么不受欢迎,但冷门数字仍倾向继续冷门。预期价值超过1美元的数字组合有数千个。虽然你有机会赢,但机会是非常渺茫的,你可能在赢得大奖之前就先破产了。

[if !supportLists]5.   [endif]评论

[if !supportLists]1)     [endif]赛马博彩市场具有令人惊讶的效率。市场赔率能够非常精确地估计获胜的概率。这表明赛马的投注者非常专业,而且应该认真研究这个市场。然而,它还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异常现象:热门─冷门偏差现象,以及前两名及前三名市场的无效率性。投注者投注在已知有负预期价值的目标上,这意味着他们必定是“局部”的风险偏好者。具备风险偏好表示投注者在处于特定的财富水平时,他会愿意接受不公平的博彩。在处于其他财富水平下,同一个人却可能是风险规避者。一个人从一个情境转到另一个情境,其风险偏好水平之间的关联性极低。这表示通常的风险收益关系是会逆转的。关键问题在于,投注者在赛马中投注的真实情况不能得出他们是风险偏好者的推论。

[if !supportLists]A.     [endif]有关跑马场投注者的标准行为特征:大部分人所带的筹码只是其财富的一小部分,他们会将筹码分散在投注日的不同场次,企图在每一场次都下注,除非他们在当天赛事结束前就用光了所有筹码;参与投注的一帮朋友,很少会彼此打赌,虽然他们可因此保证有一个零和游戏,而且能随意增加输赢的幅度。

[if !supportLists]B.     [endif]有一个很难得到解释的事实是,最后两场比赛中,热门─冷门偏差有强化的倾向平均而言。投注者都损失了一些钱,他们会想要赢钱回家,但是不想冒损失更多钱的风险。因此,他们投注在冷门马身上,希望寻求风险回报能打平当日的损失。至于热门─冷门偏差,可能有许多行为因素会发生作用:投注者可能高估了冷门目标赢得赛马的机会; 投注者可能在计算赌注的效用时,给予赢得赛事的微小概率过高的权重; 投注者的效用可能只来自持有冷门马的彩票。冷门马跑赢,投注者才能感受到兴奋,或者为自己的投资眼光独到感到很骄傲;投注者可能会以本质上就不理性的理由来做选择(例如,马匹的名字),投注者可能只是偏爱简单的玩法, 或是他们可能只是很难决定在前两名和前三名投注总和中,何时才是下注的最佳时机等等。

[if !supportLists]C.     [endif]比较可行的赛马投注(以及其他博彩行为)模型的建立方法是心理账户概念。试着比较一对都损失了100美元双胞胎兄弟(A目前为止在跑马场上输了100美元,B目前为止在跑马场上不赔不赚,但刚发现自己股票赔了100美元),如何盘算着他们在当天最后一场比赛的赌注。任何以财富为基础来解释他们投注行为一定预测他们会做相似的投注。然而,在心理账户的架构下,A在赛马账户上是落后的,而B是持平的,因此他们的投注行为可能非常不同。

[if !supportLists]2)     [endif]这说明,要建立投注行为模型是一件复杂的事。模型中除了获利组合之外,投注者的行为取决于众多因素,例如,他们在之前赛马中的做法,以及在事情发生后他们的心得。这些复杂性因素对投资行为同样适用。对许多个人投资者而言,股票通常不只是我们经济模型中抽象的“获利组合”。在每一张股票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关于家族事业、家族争执、遗产、离婚协议的故事,以及一系列与资产选择理论几乎无关的其他考虑。我们在建立模型时会避开这些故事,但这些故事里的因素是难以抗拒的。

[if !supportLists]3)   [endif]乐透型彩票,一部分可以用“控制错觉”(技巧与机会混淆)来解释。即使是在纯粹概率的博彩中,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取决于纯粹的“机会”因素,参与者都会觉得他们更有胜算。受试者会比较不愿意放弃由自己选号(价格较高)的乐透型彩票,热门及冷门数字更难合理化。消费者每1美元的花费中,就有50美分买的是梦想,这样的说法使乐透型彩票的购买行为合理化。于是,经济理论又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最热门的数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539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1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33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23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9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6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4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08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54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4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0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04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3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5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5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7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9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