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班路上看到有人提着冥币,突然想起原来是冬至要到了,有些人家要去上坟了。
在云南,一年中有三次时间可以去上坟。何为上坟呢?这是我们地方的方言吧,换成书面语言就是清明,祭奠祖宗这样的活动。三次上坟时间分别是清明、十月招、春节,三个时间段。
其中最最为隆重的是清明节 ;其次是十月招(农历冬月,也就是冬至前后)。春节期间的大年初二也可以去祭拜,但不能动土,只能祭奠一下就离开了,哪怕有碑石需要加固一下也不行,不能去弄。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记得小时候春节期间没有上坟这一说。估计是因为春节万家团圆 ,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 了,也就想起祖先来了,何不也祭拜祭拜,我猜的哈。
首先说说清明。只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前一个月,家里就忙开了。先是长辈们聚在一起选日子。日子定下后各家各户开始通知远在它乡的儿女及亲亲戚戚,某月某日做清明。
因为清明,平时难以聚在一起的四面八方的亲亲戚戚都聚到了一块。没有那个日子能像清明一样能聚中得了这么多的人,哪怕是春节、红白喜事或是杀猪饭, 所以大家都格外珍惜!
那下,那家拿哪样或是那几家拿哪样,先一一报上,多了的往少的调剂。你家准备羊呀,他家准备鸡呀,猪呀,香呀,纸呀等等,各家有什么就拿什么。一一定下来,做好准备后,只待清明的到来。
清明那天,早早的吃完早饭,大人们肩背手拿,左牵猪,右牵羊,十几匹骡子驮得满满当当,一百来号人浩浩荡荡向墓地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
我奶奶家族的坟地较大,大大小小的墓冢布满整座山,放眼望去,数不胜数,具体多少还真没统计过。
一到墓地,大家分工合作。男人们一部分看着坟冢土少的就垒土,有杂草的就锄掉,不完整的地方补上,让每座坟冢看起来轻轻爽爽。另一部分则负责支锅灶、宰猪鸡羊、做菜。
孩子们负责找合适的枝条做筷子,剔松毛,每个坟头撒一些,剩下的铺在地上,长长的像长街宴那样,够摆菜和所有人席地而坐就行。
女人们负责捡柴、煮饭。
磕头的自愿,想磕那座就磕那座,当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是必磕的,只有那一刻表情才会严肃些。之后依旧谈笑风生,凄悲的表情不需要也没必要,放在心里就好。
各人的事情做完后,就可以自由散漫。
吹拉弹唱、挑脚、游山玩水、玩棋牌,侃大山,爱干嘛就干嘛,等着开饭。
做好饭菜,鞭炮一放,大家听见就会立马赶回来,聚坐在松毛地上,准备开始愉快的吃吃喝喝,谈天说地。
一直吃到夕阳西下,饭饱酒足。鞭炮又一放,清明结束咯,大队人马朝家开拔。
这就是我们的清明,过了今年,盼明年,让人不盼都不行呐。可惜上完初中我就再也没清明上过坟了 ,一路上学、工作,离家越来越远,再也没清明时节回老家上过坟了。
说完清明,来说说十月招。农历十月,我们常说的冬月,冬至前后。可以大动土的时刻。何为大动土呢?即是立碑 ,修缮坟冢等等。
像我父母的墓碑就是就地取材,由我大爷父子俩历时一个多月,一锤一撮的用一大块整石打造成的。十月招的时候就把碑立上,立了个活人的墓冢。
我毕业一工作着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父母立碑。源于我们那里都有提前立碑的习惯;再一个,好像有了墓碑,是个特有面子的一件事儿。父母觉得我家我最后一个孩子都工作了,这事得提上日程了。
我和妹妹一商量,都觉得虽然早了点,但父母那期盼的眼神,不给她们百年的后事有个看得见的墓碑,父母亲都不心安。得,早晚都要弄。孝顺孝顺,有时候“顺”已是孝,那就顺父母的意吧。于是在父亲多年前看好的地盘上,在父母没在前的16年前就把碑给立上了。了了父母的一个心愿。
说起十月招,祖传我爷爷这个家族只能十月招上坟 ,我奶奶家族这边只能清明节上坟。时至今日,依然守着这样的规矩。
为啥这样呢?父亲在世时候我有问过,说是他也小时候听爷爷说过,说是以前的哪朝哪代的两家人是世交,都是清明,十月招都上,结果有一次上完清明节,祖传下来专门用于供奉的一对金碗找不到了,然后就相互猜疑对方偷了。
然后一生气就规定:你家只能清明节上坟,我家只能十月招上坟,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想再看见。后代子孙倒也没守规矩不相往来,喜欢了就成一家人,一切照旧,除了上坟规定的禁忌以外。就这样一直到现在,我奶奶家族那边只清明上坟,我爷爷家族这边只能十月招上坟,金碗到底去哪儿了已是个密,无从考究。
为啥都能成为一家人了,还要遵守这个不能同时上坟的规则?以前父辈们在的时候追问急了,我还被骂,小孩子家家的烦不烦,反正是有诅咒了,不遵守就要大难临头了,后来我也没再问。现在老辈人都不在了,更没人知晓了。
于是,我们就一直遵守着父亲的遗愿,清明奶奶家,十月招爷爷家。不让清明上坟就不上呗,上十月招就十月招,就是个仪式而已。最重要的是我们爱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春节时候两边可以一起上,没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