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冰冷:《拾婴记》读后感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短毛碎组织的好文共读活动】

苏童这篇小说很有点奇幻色彩。小说的主角看似是躺在柳条筐里,降落在罗家羊圈的小婴儿,其实,整篇文章中她只是不同主体眼中的客体。

对于母羊来说,这个“葵花掩映”的婴儿是香的——

“婴儿的身上散发着微妙的香气,那香气让牧羊香气香起了春天的草地,还有夏天在河边失散的一头小羊羔。”

产生丢失小羊羔的联想,说明母羊在看到熟睡的婴儿后,被激发了天然母性。

小说开篇部分有很多元素,苏童将视角给到羊圈中的母羊,虽然是不会说话的牲畜,偏偏有着柔软的心肠。

镜头由远及近。先是昏暗的夜色,然后是羊圈里盛着棉袄的柳条筐,母羊睁开眼,镜头切到它的视角,再次对准柳条筐。筐里的蓝底黄花的灯芯绒面料的棉袄,被露水打湿(可见这个夜里,已在户外中待了不短的时间),葵花闪烁金黄色的光芒,掩映着婴儿的脸。母羊与葵花对视,遥远的狗吠声是背景音。

镜头下,光芒里的小婴儿应该像个小天使一般惹人怜惜。

但,并非如此。这个故事里,对婴儿投射出最大善意的,正事这头被苏童赋予主体视角的羊。

罗家人不要这个婴儿,村里的妇女们也只是瞧热闹,“小跑着奔过来”,“肩上搭着毛线和编针”,“嘴里啧啧地”点评,“贸贸然”地发问,和罗家大儿子庆丰饶舌,讨论是哪里来的孩子,唯一提出建议“养孩子”的长柄女人,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说明天要送给村里人家,大家立刻散了。

这部分的群像描写没有特别聚焦给谁, 大家并无二致,一样冷漠。其实说的是整个的大环境。罗家要买盐腌菜,安排二儿子庆来顺路把孩子送到政府去,点出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脉络。

庆来是个爱看热闹的少年,他从码头下来看的第一场热闹跳舞、敲鼓、喊口号的男孩女孩。通过他们喊的口号,很容易推测出时代的背景,这很重要,

邓小平同志有句话——“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

接下来出场的好人是李六奶奶。她看到庆来扔在幼儿园窗下的婴儿,找幼儿园的阿姨,希望能把孩子抱进去。在她眼里,外面风大,怕吹坏了小宝宝,她也觉得可以先收下孩子再补办手续。

李六奶奶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她也真没做到甩手走掉,而是将婴儿抱去找外甥媳妇喂奶,又安排外甥张胜把婴儿送去镇政府。

外甥媳妇问李六奶奶干嘛管闲事,李六奶奶说,“不是闲事,是个孩子”。可惜,像她这样将婴儿视作一条生命,值得珍重的人在这篇小说里仅有她一个……

接下来,婴儿在镇政府的五层楼、传达室短暂停驻,均被拒后,被张胜放在在镇政府楼外的花坛边。

视角给到了镇政府的看门人——老年。他比楼上打牌的政府干部们更多人性,他至少始终为婴儿提着心,冲出去撵狗,躲在被窝里期待两点半领导来管事,为女婴会啼哭送一口气,知道是疯女人抱走孩子,一贯温厚的他“张大嘴巴”,“突然大叫”,显出冲动来。

结局是罗家的羊圈里多出了一头小羊,羊会哭。是婴儿吗?也许是。

作品将弃婴和小羊做了很巧妙地结合,从某个角度分析,羊和婴儿都是这世上的弱者,无辜,逆来顺受,小羊“咩咩”的叫声,与婴儿哭声有几分相似。

弃婴的“旅行路线”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从乡下到镇上又回到罗家羊圈,婴儿的身边分别出现的人有男女老少,又在乡下和城里的人家,幼儿园和镇政府两个公立机构分别停留,几乎尝试了各种环境,最终没能在人际社会中找到愿意收留她的人。

为什么人心不像是肉长的了?这就是社会环境的问题了。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制度无法给予弱者以安全,压抑人性中的真善美。

《乌合之众》中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

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值得学习体会,比如小羊的眼泪,又比如弃婴的着装等等,其实都有寓意。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次说到光,一次是蓝底黄花的棉袄,“葵花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还有一次是在镇政府的楼下,孩子被扔在花坛中,“那只柳条筐,每一根柳条都接纳了阳光,看上去闪烁着一圈淡金色的光晕”。

这两缕光看的人心酸,虽然写的光,但是对这个婴儿来说,世界一片冰冷黑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