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了你好”、“我是在关心你”,诸如此类的话,我们时常都能够听见。
然而,这些充满了善意的话,却往往出现在被关心者感受到痛苦的时候。
最常见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果孩子对此有反对的意见,那么这些话就会成为父母的杀手锏,让人难受却又难以反驳。
而除了父母与孩子间,这类情况,也会出现在夫妻、朋友等各种关系里。
父母当然是爱孩子的,夫妻朋友之间的关心也是出自真心,但好心却没有带来好的结果。
出于对对方的爱去关心对方,为什么没有让TA快乐,反而让TA陷入痛苦呢?
因为我们小瞧了关心这门“技术”。关心并非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它同样是需要技巧的。
让人感到舒适的关心是怎样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Erik Klejs Laursen认为,关爱关系通常具备七个特征:
1、信任。在关心对方的时候,要让TA感觉到我们的信任。如果在关心对方的时候,表现出来不信任他的决定,比如,“你确定你不冷吗?”这样的话有可能让对方感到不适。
2、关注。在表达关心的时候,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全情关注,而不是敷衍、随口说说。
3、共情。深入对方的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
4、可获得性。只要对方需要,TA随时可以获得我们的关心,而不是我们根据自己心情,偶尔对TA表示关心。
5、肯定。看见TA身上积极的地方,认可TA的力量、资源。
6、尊重。人之人之间是存在边界的,关心应该以尊重为前提,而不是建立在我们的控制欲之下。
7、美德。以身作则,成为对方的榜样,而不是要求对方去做到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在对他人表达关心的过程中,这七个特征有所缺失,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对方的不适、抵触,甚至是强烈反抗。
基于以上的七个特征,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地关心他人呢?
1、关注与觉察。看到被关心者的真实需求。关心应该是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想给TA什么。所以,生活中的我们应该细心关注对方,觉察对方在当下的需求,给予合理的关心。
2、参与。在对方需要的情况下,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关心,而不是作为局外人指点江山。比如,TA有某个小众的爱好,你不一定要有同样的爱好,但如果出于关心,可以帮TA查阅资料、支持TA。而不是“你这个是没有用的”、“别浪费时间了”。
3、倾听。通过对方的表达,去感受对方的内心。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更不去评判TA言语中的对错,而是要专注、认真地倾听。最好是当TA的话语中有主动邀请你沟通的意图时,再进行更多言语上的交流。
4、欣赏与鼓励。关心不应该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恰恰相反,关心应该是以欣赏为基础。面对对方,我们要能够看见TA的优点,赞美TA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否定TA的结果。
5、安慰。每个人都会面临失意、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内心无法调节,就十分需要来自外界的关心、认可。所以,在对方经历痛苦的时候,真心地对TA进行安慰,让TA感受到我们能够看到TA内心的痛苦,也认可TA的情绪和行为。
心理咨询师李佳:我们的一生会拥有许多的关系,但无论彼此之间是父子、母子、夫妻、朋友,还是其他的什么关系,相互的关心都是建立情感联结的必要条件。
让人舒适的关系,可以让彼此的关系迅速拉近,而不当的关心,往往会造成关系的疏远。
希望大家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面对我们在意的人,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上,都能够正确的表达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