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习题的魅力——读《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

认真学习了徐燕老师的《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感觉受益匪浅。

徐老师从4个方面进行阐述,有理论,还有很多详细的案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他说数学教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例题和习题内容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是静止的,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需要做些功夫。因为学生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把这些禁止的资源活动化增加趣味性,这样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

徐老师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1."回头"反思,联系沟通。就是说在实践中要对一些习题安排顺序做一点调整。让学生有一个学完后续新知识,再回头进行练习反思的动作。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举的例子是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律的探究。

在分数乘除法练习后再回过头来做这些除法练习和分数乘法练习,进行整合和对比,更能提高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结果的整体把握能力,巩固对两个运算规律的理解。

2.适时"留白",拓展思维。分数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题,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解答,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分数应用题内容教学完成后,徐老师又设计了一些适当留白的开放性练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究、操作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多角度创造性地进行思维活动,促使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3.逐层深入,丰富内涵。这边主要以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为例。这部分知识点较琐碎,徐老师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学生自己做,同桌分享做,创造问题等多层次练习,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提升与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非常认同徐老师的这个观点:练习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落实其中。

4.实践操作,感受规律。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构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徐老师主要以小正方形分布特点的探究题目为例进行阐述。她说解决这一题的时间,虽然花了不少,但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教材的题目活了起来,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掌握小正方形的分布规律。

数学课上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所以习题呈现的方式可以不断地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无穷魅力。

徐老师这4点讲的都非常好。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常常会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调整课本的习题,甚至是例题的呈现方式。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甚至还会鼓励孩子们自编题目,或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元素,编成数学故事,把数学问题藏在数学故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解决问题的作用,体会到数学习的乐趣,帮助孩子进一步认识数学,感受数学,进而喜欢上数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