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课堂
汪仁贵校长之所以没有忘记唐诗,是因为他和唐诗之间曾有过一段“伯乐相马”的轶事。
汪仁贵那时是宣传部分管理论教育的副部长,属下的理论科只有两个人,且教学能力平平,难当全市理论教育的重任。部长办公会议据此决定,在省委党校首届理论班的毕业学员中,物色一位理论功底和表达能力俱佳的本市籍学员,充实到理论科。
这个选人的任务,就交给了汪仁贵。
那一届理论班的毕业学员,有好几个是本市籍的。也不知道汪仁贵是怎么考察的,反正他最终选定了唐诗。
这还不算完。唐诗进宣传部后,并没有直接进理论科,而是先放在宣传科,历练一段时间。这个历练阶段,就是一次再考察。只是这个再考察已不是汪仁贵一人说了算,而是要在4个正副部长的共同审视下进行。
考察重在实效,适逢机关学哲学,恰好又有一节最难讲的课无人认领,于是部长们便有了“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的共识。
结果,唐诗是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冲了出来。事后唐诗不免有点开心,但他不知道,比他更开心的是汪仁贵部长,因为唐诗这一关如果冲不过来,汪部长就有选人失察之嫌,会给其他部长留下话柄。
从那以后,唐诗正式进入理论科,并挑起大梁,不久提拔为理论科长。
而汪仁贵自然也就成了“识马”的伯乐,这段经历,也成了汪仁贵在宣传部供职期间最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所以,在党校要开设党史课,而当年的理论科长唐诗恰好就是现在的党史办主任,汪仁贵还能放过他吗?
当唐诗意识到这件事已到了无法推辞的地步时,只好定下心来开始备课。白天上班时他要和大家一道编写书稿,这个备课只能利用晚间在家中进行。
首先是选题。巢湖市的党史资源丰富,能够拿出来宣传的东西很多,几经筛选,唐诗最终定下三个课题。因为党校青干班安排的党史课程只有三节,当然,这里的一节课,不是中小学那种40分钟,而是半天时间内两到三个小时之间,由教员自行掌握。
唐诗选定的三个课题,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中共党史上最早为革命牺牲的著名烈士李慰农(党的初创和大革命时期);
二,巢县本土的两个抗日第一枪(抗日战争时期);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第一船”(解放战争时期)。
这三个课题的内容,实际上是巢湖地方党史中的三个“第一”,在全国党史中也有一席之地,微观和宏观都能叫得响。
一个月后,市委党校青干班正式开课。
由于此前开展的纪念蒋家河口战斗六十周年活动,已经对新四军的“东进第一枪”作了广泛宣传,因此,唐诗在课程安排上,趁着这个热度,首先从第二个课题——“两个抗日第一枪”开讲。
市委党校的课堂是阶梯教室,站在讲台上,教员和学员更容易形成视觉上的互动。看着下面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唐诗的心情也年轻起来。
“六十年前,一群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人,在巢县南北的山水之间,开启了抗战的艰辛历程。”
唐诗以年轻为锲入点开讲,准确地抓住了青干班学员的心理兴奋点。
接着,唐诗对两个抗日第一枪在战斗要素上作了比较:
一,战斗名称和属性:一是蒋家河口战斗,这是新四军全军的抗日第一枪;二是小芙岭战斗,这是巢县本土武装的抗日第一枪。
二,战斗发生地:蒋家河口战斗,发生在巢南裕溪河和蒋家河的交汇处;小芙岭战斗,发生在巢北万家大山的小芙岭。
三,战斗时间:蒋家河口战斗是1938年5月12日上午;小芙岭战斗是1938年5月16日下午。两次战斗,时间仅隔4天。
四,战斗形式:两次战斗,都是伏击战。这种作战形式,是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抗日武装所采取的主要作战形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求最佳战果。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打的也是伏击战。
通过这四个要素的比较后,唐诗又重点对战斗时间,尤其是巢县本土抗日第一枪的发生时间,作了进一步阐发。
“1938年5月16日,刚刚组建的巢县抗日游击队,在万家大山的小芙岭北坡,袭击了日军一个小型运输队,击斃日军5名,击伤1名,缴获步枪5支,军刀一柄,战马一匹。这是巢县本土武装的抗日第一枪,也是整个华中地区民众抗日武装的第一枪。那么,华中地区的民众武装抗日第一枪,为什么会在巢县发生呢?这还得从冯玉祥将军谈起……”
“冯玉祥祖籍巢县竹柯村,就在万家大山北面山坡下。1938年4月初,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二号人物冯玉祥,把他身边的侄儿冯宏谦派回家乡,在老家竹柯村边的元山,开办巢县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4月30日,日军占领巢县,县城居民纷纷出逃,到元山冯宏谦处寻求保护。恰在这时,冯宏谦接到叔叔来信:为避免南京大T・S的灾难在巢县重演,应迅速组织巢城难民向大后方西撤。冯宏谦闻风而动,当天下午,就以训练班的200多学员为骨干,带领1000多难民西撤。”
“难民队伍行走到烔炀河镇,天色已晚,便在镇小学住下来,打算第二天西渡巢湖。吃晚饭时,队伍中仅有的两名共产党员凑到一起密议,认为就这样一走了之,巢县将从此沦为敌手,从抗战大局出发,应该留下一些青壮年同鬼子干。随后,二人向大家宣布:愿意留下来抗日保家乡的,现在开始报名!”
“这两名共产党员,一位是皖中工委委员张恺帆,元山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开办后,他受工委委派,前来协助办班,并担任训练班的政治教官。另一位是冯玉祥的堂侄冯文华,原是西//北//军中的一名地下党员,听说堂兄冯宏谦在办抗日训练班,便返回家乡助力,出任训练班的军事教官。”
“在张恺帆和冯文华的号召下,当场就有30多个青年报名,愿意留在巢县抗日。冯文华在30多人中挑选了13个身强力壮的留下,因为队伍中除冯、张二人各有一支驳壳枪外,另外只有13支步枪,正好人手一枪,没有武器留下来也没用。”
“这支15人组成的精干武装,连夜返回元山,正式宣布成立巢县抗日游击队,随后进行短期军事训练。一周后,游击队开始捕捉战机,终于在5月16日下午截击了日军的这支运输队,首战告捷,游击队无一伤亡。”
说到这里,唐诗停顿了一下,眼前的阶梯教室鸦雀无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激动。
“皖中地区的民众抗日第一枪,为什么会在巢县打响呢?”唐诗以提问的方式,开始了这堂课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