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先是梳理故事情节,接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最后揭示小说主题。
反复品读了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教学录像后,深有感悟:这些传统的小说教学内容不能是小说教学的全部,还应该设计出其他的形式,以提升学生的研读能力为目的,探索出其他的可能。比如可以通过一个个例子的剖析,帮助学生学会解读小说,提升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进入小说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和主问题设计就让语文课堂出现了多种可能。
余老师的这节《孔乙己》分两个板块:教学铺垫和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板块设计两个活动:尝试赏析“茴香豆”的妙处和孔乙己“挨打”之赏析。教学铺垫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服务于师生接下来的分析,精妙的是第二板块的两个活动。在完成第一个活动时,余老师借用“茴香豆”串联全篇,借助让学生圈点勾画作批注,找出与“茴香豆”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的具体活动,既让学生浏览全篇,把握整体,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了“茴香豆”在刻画人物、表现主旨中所起的作用。在第二个活动中,余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孔乙己的伤,通过赏析挨打受伤的情形了解孔乙己的处境、人物的性格,进而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并通过老师引导补充,让学生知道了挨打的过程都是虚写,伤疤是一个绝妙的伏笔,孔乙己的挨打也反衬了哄笑的残酷,更显孔乙己命运的悲哀悲凉。这样就依托一个事实,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反复揣摩文本,锻炼能力,获取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余老师还给了其他角度的解读提示,比如: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偷”,孔乙己与“笑”,孔乙己与丁举人,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脸色”,孔乙己给的“钱数”等,不管选取任何的角度都能围绕小说的要素来分析探究,角度可以变,活动可以变,方法可以变,但教学的目的不会变,学生的收获不会变。翻看余老师教授《孔乙己》的其他教学实录,就能发现他引领学生通过其他角度的分析,也是精彩纷呈。
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法”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这样就改善了课堂教学中步骤杂乱、思绪不清的问题,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使学习层层深入。同时,“主问题”教学手法,牵一发动全身,引领实践活动,支撑教学板块,设计的问题不同,学生锻炼的能力,收获的知识也会不同,这样就会使出现课堂无限可能。
以上只是我听了余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后的些许感受,也许随着今后教学经验的慢慢积累,才更能体会到他教育理念的精髓以及他所要传达给我们这些后生之辈的宝贵经验。但愿我们这些后辈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他的理念践行、传承乃至超越……
最后再重温一下余老师的谆谆教诲:
变“教学课文”为“利用课文”;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
变“泛谈感受”为“精读训练”;变“碎问碎答”为“实践活动”;
变“思路不清”为“板块思路”;变“读过问过”为“积累丰富”
变“只读不写”为“读写结合”;变“平俗手法”为“高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