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至少读1本书打卡772天
书名:《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分类:脑科学科普类
阅读分享:
作者迪安·博内特,主要内容是科普了我们觉得无比强大的大脑是如何“做糗事”的。我们越了解大脑,越能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高效,以及对于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反应也更能包容和理解,毕竟,那都是“不自觉的大脑反应”。
本书从心智、记忆、恐惧感、自作聪明、视觉、人格特征、群体抱团现象、心理问题等方面科普的,作者措辞很幽默,尽量用我们听得懂的话和比喻来讲解,所以是一本值得读的脑科学读物。
我只分享关于记忆的一部分知识,其他的大家自己去读哦:
首先要了解一个特点:大脑最拿手的一种本事就是忽略那些变得完全可预期的信号,无论信号本身可能有多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士兵在交战地带仍然能睡一会儿)。
然后看一个比喻:
假如有一台电脑会自行决定储存的信息当中有一些比另一些更重要,至于原因则一直没搞清楚。或者,这台电脑归档信息的方式毫无逻辑,你只能在随机的驱动盘和文件夹里费力搜寻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又或者,它总是冷不丁地自作主张把那些比较私密又令人尴尬的文件夹打开,比如存了全套爱心熊同人色情小说的文件夹。再或者,这台电脑觉得它不太喜欢你存进去的某些信息,后来就擅自替你把信息改掉了。
虽然不可思议,但是我们的大脑也会犯这种错误,所以也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
科学的说法:
记忆有很多种区分方式,比较普遍的就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
长期记忆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而建立连接的基础是突触,重复想要记住的事情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
总而言之,短期记忆速度快、可操纵、时间短;长期记忆连续、持久、容量大。这就是为什么你会一直记得学生时代发生的某件趣事,却在去房间时因为一点儿小事分心而忘了自己为何会出现在那里。
如何记得更久更多?
一段记忆的相关联系越多,突触就越强(或者说越活跃),要使用这段记忆就越容易,就好比去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要比去湮没在荒郊野外的一座废弃仓库更容易。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跟记忆无关的知识点,有一个科学名词专指这种“不聪明的人反而更自信”的现象:达克效应(全称为达宁-克鲁格效应),以率先研究该现象的两名研究者——康奈尔大学的戴维·达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命名。启发他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一篇关于一名罪犯的报道,该报道称这名罪犯用柠檬汁糊了满脸后去抢银行,因为他相信柠檬汁既然可以当隐形墨水用,那么涂到脸上后就不会被摄像头拍出来。
看到没,我们的大脑本来就喜欢“认为自己很聪明”,看这样子,智商欠奉的人更容易觉得自己聪明,所以察觉自己沾沾自喜的时候可得小心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