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思考的是手机关于随机诱惑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随机性奖赏比确定性奖赏更容易让一个上瘾。我们天生喜欢确定性的事物,从个体生存的状态来看:却实不喜欢不确定性的状态,因为这是自己的非舒适区,让自己产生危机和恐惧感。
但就是因为会出现结果的不确定性,我们本能总是认为这不确定会造成自己收益的损失,于是被牵挂就成为了上瘾的动机。
我们大量的注意力就是这样被手机这不确定性奖赏的算法给吸走了,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越来心事重重的手痒痒,不自觉的点开关闭。
今天继续思考另一个被手机吸引的要素:关于好奇心。完整的叫:
被诱惑的好奇心。
在思考这个话题之前,先要思考下我们价值观,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源于我们期待的事物展开,这期待的事物都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决定,随机的奖赏行为如此,好奇心也是如此,都是为期待的价值而展开的行动。
因为生存环境决定着我们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则有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价值观形成。因此我们的价值观都是源于我们认为在当前生存环境中必要的生存要素展开的。
为了当前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情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但大部分情况下,同一个生存环境下,彼此的价值体系基本雷同,我把其定义为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彼此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彼此认为必须要获得的生存资源。
那问题来了:我们的朴实价值观有哪些呢?掰指头数一下就可以出来:性、权、钱、情、恐、面。这都是目前我们普世认同的价值观。
说来可悲,哲学上把价值分为三类:从最高价值:人的内在,人的所有再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而朴实价值观中内在的却很少,这也许是人际之间价值交换的缘故所在,内在也只有一个人享受孤独的时候才可以touch到,也可以理解这内在就已经不是普世价值观的范畴。要不叔本华说: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呢。
回到开头,我们说手机为何会被好奇心诱惑,就是因为:
手机背后的那些人设计了以普世价值观为导向的诱惑信息。
普世价值观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需要思考就认同,就感兴趣,于是一旦出现类似的信息,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看看互联网无论是信息流和视频流的内容基本上都围绕着这些朴实价值观展开内容输出。
信息流的标题会这样表达:他(性/财/权/情/恐/面)这样,全是因为他?前面是普世价值观,后面则是产生好奇心的语法。
而短视频则会这样表现:封面一张(性/财/权/情/恐/面)的诱惑图,打开之后全是不用思考就感受到的情绪刺激画面,强烈的色彩,强力的音乐,只要视觉和听觉足够发达的动物都会喜欢看。
这一切都是套路,都是模型。手机之所以跟别的信息载体不同的是:
1、内容的产生可以模型化自动化。
2、随时随地的可触达,可刺激,可提醒,让你无时不刻的被刺激。
这样必然会造成我们高频的被吸引,高频的被打断,注意力碎片化和不专注也就出现了。
我们说价值交换,任何合作都是建立在一方解决对方问题,而一方付出预算的前提下展开的,只有今天的互联网经济特殊,那些手机背后的设计者,考虑的根本不是让你生活的更好,更是为了破坏你的自律而存在,让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他们的地盘上,更多的点击广告,更多的购买商品,以其获得商业利益最大化。
我们幻觉是生活在变得越来越美好,但其实我们的生活正在被重新定义,被机器定义,我们心智中的正确已经在牵引默化的过程中被机器重构了。
一次有限的体验会变成无限不停向前滚动的数据流,时间久了,就只剩下渴望而没有愉悦。好奇心害死猫,这个时代可能还会害死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