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么一个深秋的夜晚,回想起十一在安徽碧山小住的几天,突然止不住地怀念起自己拆迁前乡下的那个家,那个村庄,那些邻居,那种静谧无忧的慢生活,心底竟涌起重返昔日时光的无限渴望。
我的家在无锡乡下,从记事起,所在的村经历了“**大队”-“**村”的叫法,所在的镇经历了“**乡”-“*镇”-“*街道”的叫法,所在的片区经历了“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锡山市”-“无锡市惠山区”的叫法,城市化建设痕迹非常明显,但我还是依然想念我青少年时待过的乡村。
那时的村庄坐落在整个生产大队的西北角,属于大队辖属的一个自然村。因为位置关系,去其他村要步行二十来分钟,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距离,显得整个村格外安静。整条村呈东西方向带状分布,除去老房子,东面新造的一片估计是统一规划原因,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家家浇的水泥场对接在一起,为我们玩丢沙包、跳皮筋、抓老虎提供了无限便利。
村上好几个玩伴既是同学,又是邻居,天天你追我赶,一会儿去沟里抓蟹,一会儿去池塘钓龙虾,一会儿爬上屋顶,互相抄作业,互相取绰号,互相鼓气,互相取笑。我不知道城里的同龄人如何度过他们的童年,但我觉得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我的童年很快乐,很充实。
村上的邻居也比较给力,一到下雨,定会有人在楼下大喝一声“下!雨!啦!”随后家家户户马上跑出人来抢收衣服。家里没人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回家后去邻居家准能找回自家衣服。吃饭也是如此,如果谁家大人有个事,交代一下,小孩放学不用愁没饭吃,邻居一准帮你打点得妥妥帖帖。
邻居中也不乏幽默之人,记得92年发大水时,整个村庄地势低洼,水涨到了大人大腿根位置,初期大家都搬到二楼吃住,有一天我往窗外一看,隔壁邻居拿了根钓竿正在二楼窗台悠闲地钓鱼,刹那间觉得发大水似乎是个好好玩的事。
那会儿物质生活没现在富裕,但有几样美食我至今记忆犹新,都是挑担上门的。第一个是小馄饨,五毛钱一碗,汤底是猪肺和猪骨头熬的,碗底撒点葱花,调料,再来上这么一小撮猪油,浇上汤,放入煮熟的馄饨,至今似乎一直没有哪碗可以超越它。第二个是豆腐花,紫菜放酱油里一起小火熬,放点虾米,榨菜沫,油,来一勺那个酱油,实在是赞!最后一个是葱油饼,比脸还大,金黄色,饼身凹凸不平,有的地方鼓起来,有的地方又是平的,咬一口,脆脆的,满嘴的葱香。
那会儿的空气也没这么糟糕,那时的雾就是雾,能见度很低,走路上学看不清前两米,几分钟走下来,你会觉得从迷雾王国来了一趟,全身沾满水汽,睫毛的感觉尤为明显。路边的草叶子上挂满露珠,这时你才能体会到书本中把露珠形容成滚动的珍珠的感觉。
那时的小生物也多,随处可见的蚂蚱、蜗牛、螳螂等等成了现在小朋友稀罕的玩具。
可能是年纪大了,这两天止不住地对以往生活的思念,甚至到了这种不吐不快的地步。我想我退休后,可能会回归乡村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