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充满奇幻色彩、深刻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极具价值的阅读资源。教学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于《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名著,还需要教师引导深入阅读,理解其丰富内涵。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帮助学生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

1.趣味导入

- 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营造氛围,引发学生的回忆和兴趣。提问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如知道哪些人物、故事等。

- 展示《西游记》的一些精美插图,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书中的精彩情节。

2.作者及背景介绍

- 简单介绍作者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西游记》诞生的时代环境以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版本选择与阅读方法指导

- 向学生介绍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推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版本,如少儿彩绘版、无障碍阅读版等。

- 教授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如猜读、跳读、精读等。猜读可以根据题目、前文内容和插图猜测情节发展;跳读可跳过一些难懂的诗词、宗教术语等不影响理解故事的部分;精读则针对精彩的人物描写、打斗场面和重要情节。

(二)阅读推进课

1.阅读计划与任务布置

- 根据书籍篇幅和学生的阅读速度,制定阅读计划,将全书分为若干部分,每周安排一定的阅读量。

-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以下内容: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回的主要内容,记录在阅读笔记本上。

- 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章节,分析其精彩之处,如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 圈出书中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尝试通过查阅字典、结合上下文的方式解决。

2.小组阅读交流

-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交流活动。小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阅读进度、最喜欢的情节和人物,讨论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如“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什么能变化自如”“唐僧为什么总是不相信孙悟空”等,引导学生从神话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3.教师指导与检查

-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方法和理解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对古典文学语言理解的困难,教师可选取一些典型的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古代白话的特点和含义。

(三)交流分享课

1.人物形象分析

- 组织“《西游记》人物大揭秘”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人物(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进行深入分析。

- 各小组从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入手,结合书中的具体情节,阐述对该人物的理解。例如,分析孙悟空时,小组学生列举了大闹天宫体现他的反抗精神、三打白骨精表现他的火眼金睛和对唐僧的忠诚等事例。

- 全班进行交流分享,每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2.故事情节分享与探讨

- 开展“《西游记》精彩情节我来讲”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如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等,进行讲述。

- 在学生讲述完情节后,引导学生分析情节背后的意义,如车迟国斗法反映了宗教斗争和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真假美猴王暗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等。

- 组织学生讨论书中一些反复出现的情节模式(如遇难 - 求助 - 降妖 - 继续西行)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其在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意义。

3.主题思想挖掘

- 通过一系列的分享和讨论活动后,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提出问题,如“《西游记》仅仅是一部打妖怪的故事吗?它还传达了哪些更深层次的含义?”

- 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主题,如从宗教角度看,它体现了佛道两家的思想融合;从成长角度看,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历经磨难,实现了精神上的成长;从社会批判角度看,书中对封建官场、宗教迷信等现象有一定的影射。

4.文化内涵拓展

- 向学生介绍《西游记》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佛教文化(如取经的缘由、各种佛菩萨的典故)、道教文化(如神仙体系、炼丹修仙)、民间传说(如各种妖魔鬼怪的原型)等。

- 开展“《西游记》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小展览活动,让学生收集书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以手抄报、展板等形式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四、教学效果

1.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阅读计划完成阅读任务,并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交流活动。

2.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能够运用猜读、跳读和精读等技巧,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都有了明显提升。

3.通过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学会用具体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思维更加严谨和有条理。

4.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了文化自信。在文化内涵拓展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佛道文化、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元素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他学习和生活中也开始关注传统文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