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后被认为是无用的努力,事前都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看电影,浏览职员表时相比较于演员更在意导演是谁。比如陈凯歌、斯皮尔伯格迈克尔贝也都是很厉害的导演。而最近一次看的冯小刚的电影应该是《芳华》,一部我觉得不错的作品。看了书才知道冯小刚之前原来也是文艺兵出身,难怪拍《芳华》有那么强的代入感,原来也是记忆使然。当我四五十岁的时候回忆自己年轻的某一时段是不是也能找到一个标签在指代当时的情景呢?
冯小刚的自传文,所以既不会有什么生僻难懂的字句,也不会有什么专业术语出来,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北京特色的土味方言,所以最后不像是在看书而是觉得实在听冯小刚讲故事或者说听一个经常扯淡的人扯淡。
书中提到很多冯小刚以前相关的电影,毕竟提到冯小刚不提电影,那么也算不上冯小刚的自传了。大多数片子似乎对影迷来说评价都颇高。引得我觉得真的应该好好去回顾一下冯导以前的那些经典作品。比如《甲方乙方》、《非常勿扰》、《唐山大地震》。看冯小刚讲述当时拍摄电影的经历的过程会发现,当时的审核领导虽然表带着官方立场有时候必须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刻板的状态,但是却大多是专业出生,对着电影艺术或者说影视有很强的理解,对于电影的修改能够给出专业的意见和见解,同时有着各自的担当,如果有问题也绝对不会相互推诿扯皮。这也难怪了总觉得童年的时候看得国产动画片不管是分镜头处理、画面效果上还是主题立意上都比现在的层次不知道高上了多少。对比现在中国足球那帮空降的领导班子,呵呵,有几个人是真的懂足球的?
冯导年轻的时候原来也有着传销成员一般的经历,和王朔一起相互鼓励,忽悠的给自己画下大饼尝试去实现。这种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的日子,纵然到后来即使一事无成也不会觉得遗憾。一直觉得王朔和方力钧是20世纪那帮在新中国成长的特别有个性的艺术工作者的代表,受到这种观点的冲击所以看到冯小刚和王朔关系这么铁,真的只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才华的人总是和有才华的人在一起相互吸引的。
冯小刚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成功的了,不然这本书也不会出现在这里让我们阅读了。毕竟一个人倘若一直失败的故事纵使有人看,市场销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对于出版商来说是很不合适的。
冯小刚的青春那是献给了电影和徐帆了。那么我的呢?哈哈哈,嘴角上扬的时候蓦得想到了谁。冯小刚年轻的时候追妹子很认真的执行了曾小贤的三句成功经历:第一坚持、第二不要脸、第三坚持不要脸。我记得我在做助班时似乎也对当时的大一新生们说过这句,额,曾老师这话看似很歪,实际上真的很实用。
所幸冯小刚是被上天眷顾的,年轻时开始的摸爬滚打做美工、说好话,怼领导,不管历过多少次的失意,总归是坚持了下来然后现在我们才有了那么些经典的片子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