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我国古代官办的最高学府或教育管理机构。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被称为“太学”。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也曾经设立“太学”,目的是承袭和传授儒家经典,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
西晋的晋武帝时期设立“国子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的开始。国子学为国家中央的官办学校,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到了隋朝隋炀帝时期,将“国子学”改名为“国子监”,同样是国家官办的最高学府。
唐、宋时期,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的独立教育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等(学校),各学的博士、助教、生员都有定额。另设祭酒一人。
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国立最高学府的大学校长,某些朝代的国子监祭酒还兼具国家教育部部长的职务,是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负责各学的行政管理。
古代的博士,曾经是朝廷的一种官职,经过历史演变,后来也授予一些对某一专业专精的人“博士”称谓。比如唐朝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宋朝有武学博士,等等,这些都是专家性质的教授官职,和我们现在说的“博士”有类似的地方。再后来,博士又演变成古代最高级别的教授。比如唐朝的太学博士,国子监博士,国子学博士。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明朝的大贪官奸臣严嵩,清朝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等等,都曾做过国子监的祭酒。
进入国子监学习叫做“入监”,在国子监里面学习的学生叫做“监生”。
到了明清二两朝,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明朝国子监规模非常宏大,有南北两监之分,即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也称南北两雍。
明朝的南京国子监,规模最多时达到9900多人,可以说盛况空前。当时的邻国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都有“向慕文教”的做法,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不过,这种繁荣盛况没有维持多久,随着明王朝的衰落,南京国子监也跟着日渐衰落下去。
清朝是遵循明朝旧制的,顺治帝时期开始修葺明朝的北京国子监作为太学。乾隆年间,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喜景象。
随着清朝末期清政府的日渐腐败,国子监也成为科举的附庸。清末的时候,政府改革学制,设立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宣告结束。
现在,曾经作过首都博物馆的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成为北京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南京的国子监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变革后,成立了三江师范学堂,这就是南京大学的前身。
我们从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由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演变过程中,看到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兴衰与变迁,也看到了中国自古就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发扬。
百年大计,教育是国之根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翻天覆地的丰硕成果。
13亿中国人中,有2.7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中国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3.6年。
中国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正承载13亿中国人的中国梦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