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时随时随地的,而不是只在课堂上才做的。
2.少变化,少尝试,少活动的孩子能力也会少。
3.用恐惧,羞愧,犯罪感推动的孩子活动会少,会对学习没兴趣。因为这些情绪会引导我们产生逃避。
所以,快乐的推动力相比痛苦的推动力更长,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追求快乐。所以,使孩子更喜欢学习的秘诀是增加乐趣。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属于恐惧,羞愧,犯罪感范畴的呢?
1.你不看碟的话以后“永远”也不让你看电视了。/你不学习的话以后“再也”不给你买玩具、带你出去玩了。/你不写作业?想挨打的吧!!/还没写完做业??!! 别想吃饭了!写完作业才能吃饭!/不会读?不许休息不许下课!/没写作业,站着吧!/再不认真听,出去!
这些是我想到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去掉那些严厉的“永远”“再也”等等,这样既会降低你的威信,又会伤害孩子感情。碰到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时,判断一下孩子是否碰到了困难,可以协助他。如果是纯粹养成的写作业边玩边写,这时就应该给他说你的原则:写作业时只能在桌子上,不能有玩具,不会被家里其他事情打扰,要在一定时间内写完。
2.你怎么都不会?别人都会了!/你怎么都没听碟片,写作业?别人都听了。/不会写Gg?太笨了吧!。。。
这些情况一般在孩子不如其他孩子,或者没有达到家长老师的期望时,会遭遇到的。每个人都有心里的“比较”,更何况自己的孩子。一比较,就心里着急了,不以孩子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开始说落他们。这时候需要耐心,分析下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是碰到困难了?还是被老师批评了?还是忘了。还是因为疏于练习。。。
3.犯罪感。还不是很明白。孩子做了什么错事,上升到你怎么能这样?不孝顺的孩子!等等严厉的指责。或者拿了别人的东西,把他说成小偷。
这样当然是不对的,记得班里有个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回事拿了很多可以换钱币的贴画,他自己不可能挣那么多。而他却一直不承认这是错误的行为。不辩解,不回应。我一方面想引导他,让他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另外一方面又怕妈妈对他的行为太过指责。最后妈妈并没有太指责他,而他,也还是没有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我应该跟他说清楚,如果是自己在我那里拿的,那就是错的。明确告诉他。可是我以为他“应该”是知道的,所以还故意问他是不是在哪里捡的。关于这个,我感觉处理的也不是很好。
今天看到《妈妈是超人》里梅婷家的老师说的,家里太缺少规则,家长没有给孩子清晰的规则去遵守,所以她就会很乱,东西乱扔,吃饭不好好吃,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想在哪儿喝水在哪儿喝水。一旦确定好规则,孩子是愿意和你一起遵守的。但是当他不遵守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