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生活用具之一,小小的伞,也能传递人间温情。
01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雨巷》中就有中国最早的雨伞——油纸伞,它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现在虽然不常使用,但每当见着,总让人有穿越回到古代或者民国时期的感觉,古色古香。
它现在早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像此类传统手工艺,就只能靠着非遗传人往下面传承了,其实他(她)们多是上一代传承人的子女,或者多少受到影响的。
“本色皮纸夹杂着鲜嫩的时令叶片或花瓣,刷上纯天然的桐油,老底子的油纸伞,淡淡的桐油香。”,它给我们了一种美,一种自然的美,没有任何金属材料,穿一身古装,仿佛回到了杭州城的那座桥,步履慢慢,青翠夹道的垂柳,微风让柳条摇曳,阳光轻轻的洒落在地面,忽然镜头一转,你走进了满是吆喝声的闹市。
02
“今天天气有点暗哦,莫忘了把伞带上。”,如此口吻,都是传自于我母亲,时间是我要出门之前,这般叮嘱的话,发生在每一个即将出门的人家里人的关心,对于我,不可能这么听话的,“妈,你莫看这么暗,肯定不得下雨。”,潇洒中带着稚气,心里非要和她较较劲,青春期的我们, 总想和父母杠一杠,信心十足的打开门,长笑而去。
当时是夏天,季节多雨,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气势,但不一会儿就是晴空万里,天气变化有时候像人的脾气,变化很快。
已经是上午最后一节课了,突然,暗沉沉的天再也憋不住了,像个孩子,啼哭了出来,电闪加雷鸣,教室里只留下老师洪亮的授课声,还有齐刷刷往外望的小脑袋,此时的我正在为如此倾盆大雨而无雨伞发愁,有点后悔走的潇洒的我了,哪还有心思听课,只是在想待会儿下课如何在雨中显得不是特别狼狈。
这时候突然教室门口一阵敲门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随着“老师,不好意思,请问小星(一位同学)在这个班吗?我给他拿的伞。”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年人说到,当然,老师把这位同学叫了出去,请不要怪罪家长打扰了老师上课,他只是想给孩子送把伞,怕着放学后淋雨了,我并没有想我父母也给我拿一把伞,他们很忙。
狼狈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老天仿佛同情我般的将雨量那个档调低了一些,走出教学楼,门口照样有和我一样傻乎乎的不带伞的,我们可能都抱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心态,不惊的冒雨回家。
走到校门口,除了有些挤、同学的伞上的水通过伞边缘的小珠滴进我背心以外,让我触目的是铁栏外一双双眼神,无一不显露焦急的等待,有站着在门口发呆的、有在大树旁边等边抽烟的、有聊着中午煮什么好吃的、说话很大声的......千姿百态,但手里都攥着至少一把雨伞,她们有共同的称呼——亲人。
“哎,莫摆(四川话:聊天)了,娃儿放学了,莫看脱了(没找着孩子)。”一位正在聊天的母亲提醒旁边聊天的几个人,这句话后,先前聊的什么话题也都罢了,露出了等待的眼神,紧盯着门口有没有自己孩子出来了。校门口在雨伞的加持下,早已水泄不通了,都是挤过去挤过来,我在人流中间过,想着早点跑开吧,找个有屋檐的房屋,顺着屋檐下面走,谁也不想真正淋雨。
还真有没有等到自己孩子的,眼看校门口的人少了,都只有零星几个人往外面走了,心想这孩子人呢,眼神变得更加焦急,还带有些失落,这种失落不单单是没接到自己的孩子,还有环境的关系,从一个喧哗的校门,刚才吵得热热闹闹,没有十来分钟,突然安静了,只剩下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和少许几人走路鞋底和水直接“啧啧”的声响,难免的失落。
有一次我爸接我,我们却恰好错过了,从不同的路走过,刚好错过,那一次,我爸也成了没接到孩子的家长。
03
你发现没?
今天女孩儿没带雨伞,有个男孩在角落能看着她。她很着急,手里捧着书,站在滴雨的屋檐下,男孩也很纠结啊,毕竟他从来没有跟一个陌生女子一起撑过同一把伞,最后他还是过去了,他想为别人撑一把伞,为一个女孩儿撑起一把保护伞,让雨淋不着。
女孩儿也可以为男孩撑一把伞,他是不怕的,淋回去又如何?女孩关心他,不想让心爱的人受伤。
04
雨伞,现在的雨伞都是尼龙布,样子也非常精美,条纹图案的、格子、纯色......,除了购买时挑一挑,后来也没什么,它就是为人遮雨的,在我们的世界里,它是物,可当你为别人撑伞时,伞就变得有情,关键在于你为谁而撑伞,撑的什么伞不重要,它的作用是给你想撑伞的人遮雨。
喂,下一次,要下雨时,带上雨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