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书第一遍尚未读完,想到哪写到哪,给未来的自己留点啥,请大家轻拍
7.成长
每天进步一点点的验证,来自于遗憾为什么十年前没有像今天这样惜时如金,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深入思考。
今日幡然悔悟,来自对自己昨日的否定,来自对今日自己的负责,来自对未来不设限的勇气。
为什么古人将天时放在第一位,地利放在第二位,人和放在第三位?这是一种时空观,人在天地间何其渺小,与其想着改变别人改变环境,不如想着如何顺天应时,想着如何因地制宜,想着如何完善自己。
6.买书不看书是不是一种毛病
《万历十五年》买来几年,近日才读进去,今日才被历史吸引。听说买书不看,并非附庸风雅,而是缘分已定但未逢其时。一本书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在那里等你,等你和他的缘分,等后人和你的缘分,待时机成熟,你不明原因,自然地拿起这本书,自然地进入状态。
而相见恨晚,又庆幸买了这本书,是一种可以自嘲的快感。
5.时代的悲剧?或是时代的必然?
读了《万历十五年》,在平静的叙述和不厌其烦的文字中,才了解到,原来我想象中的大明一代,竟如此挣扎和纠结。
洪武大帝开天辟地,永乐大帝君临天下,文艺复兴在中国上演,资本主义萌芽在帝国启航…
这是谁的功绩,又是谁的过错?
首辅张居正励精图治,权势之后难免悲剧;清官海瑞名垂千古,又奈何被当世之人唾弃;名将戚继光英明神武,只能在现实面前低头,以“尽其在我”的精神实现有限的价值;文人李贽矛盾一生,时也命也,也是无奈的挣扎;帝师申时行,心怀天下无欲则刚,又怎能摆脱世间众口难调;万历贵为九五之尊,又能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国家气候?
奈何!
4.出身未必决定一切
明朝虽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从本书来看,却像极了近代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如同日本和英国,君王只是一个精神象征,一个统一民众思想的图腾。
贵为天子,却不能顺应自己的喜好,不能和母亲朝夕相伴,不能和爱人天涯海角,不能有完全信赖的挚友,不能…
贵为将相,亦不能任性妄为…
身上的枷锁和牵绊,看起来像是阻碍,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列车正因在轨道中行驶,才快过汽车马匹,人正是因为有了传统和规则,才能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满足。
学习戚继光,立足现状,选条件的可能,做最大的努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为自己还是为他人?
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一生是否幸福
明代现象,举一家族供养一个书生,待功成名就之后反哺家族…这是强迫而来的风俗,还是家族之长远规划?
只不过是自然法则而已,天道使然。人人为了一己私欲,则何来合力?没有合力,人类如何从丛林中脱颖而出?
为家族繁盛,为父母争光,为后代积福,这也许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动力吧。不为自己,为了你爱的人。
2.为何四大名著其三诞生于明代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除去精彩的故事,有一个共通点:充满了反叛精神。悟空的宁为玉碎,曹刘孙的开创精神,水泊梁山的揭竿而起…
小说毕竟是小说,文学作品其实是作者的文化诉求,是时代的精神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照片长廊。明代文人不能摆脱藩篱,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在文字间寻找慰籍,在前朝的故事中暗喻理想…
究竟这种明代的压抑是是福是祸?对后人来说,明代小说的千古流传,是福;对当世人来说,在压抑中寻求文字的解脱,留下的千古墨宝,又是对作者生命的最好延续。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需要这种相互支持和相互成就的精神。
为别人而活,为爱的人而努力,是一种幸福。这是上古哲人的遗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别人而活,付出一分,收获万分。
书还没看完,不管对错,记录下此刻的思考,他日回头望时,或有温故而知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