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不一定是不好的。冲突,不是非要争个输赢。一旦你把冲突看成输赢之争,那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之争。
我刚结婚那阵,有一次和老公发生争吵,他突然冒出来一句,你非要争个输赢吗?我一下子愣住了,说不出话来。当初引起争吵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真的就是想赢,想让对方遵从我的意愿,想对方低头认输。引发的事件不重要,最终我赢了才重要。
当老公问我是不是就是想争输赢,我就醒悟了,后来不再因为此类小事情导致冲突。但是我后来也不太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这种闷在心里不沟通,也是错误的做法。因为隔阂会慢慢产生,虽然表面上的冲突不见了,内心的分歧是一直在的,而且越积越多,问题越来越大。
这两年,我见了太多家庭,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开始家长和孩子间的冲突很大,家里战火不断。等孩子崩溃生病了,家长们因为害怕孩子出事,恐惧令他们三缄其口,小心翼翼不敢说话。表面上说着接纳、理解,孩子提了要求,就唯唯诺诺的表示理解、尊重、支持,其实心里还是处处看娃不顺眼,觉得娃废了。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可能达到积极沟通和支持的效果。
在pet中,解决冲突的两种方法:
第一法:家长赢
第二法:孩子赢
(吐个槽:总觉得pe在各种专业词汇上的翻译有点拗口,无法从文字中一下体会到真实的含义。可能还是我读书太少……)
不管谁赢谁输,输家都是被动接受赢家的安排,不会体谅对方,不会尊重对方的需求。
比如第一法,孩子年纪小时,因为惧怕大人的责骂,被动接受安排,但内心会对父母产生怨恨,感到不公平。而且,长久下去,孩子一直被动接受安排,大人不得不一直事无巨细的安排孩子日程、学习、工作等等。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自律精神——内心导向的、自发的、负责任的行为。
比如第二法,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处于赢的那一方,会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而当他进入社会(学校等)后,就会和伙伴起冲突,或者不受人欢迎。同时,长期处于输家一方的父母,因为无法管教孩子,也会在陪伴孩子的日子中更多体会到的是孩子带来的折磨。另外,虽然孩子一直是赢家,却容易缺乏安全感,很多孩子会提出各种要求来试验父母对自己的爱,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用哭闹要挟父母。这在我这两年接触过的家庭中也有所见到。
还有一些现象,父母双方各自采用第一法或者第二法,比如母亲很严苛、父亲溺爱,或者一开始严格,突然又溺爱,这样在第一法、第二法之间转换。这样养育的孩子,内心是迷惑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相处,慢慢导致内心冲突,也是最有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家庭。
几乎所有父母都深陷一个问题,他们不知道除了这种非输即赢也就是第一法和第二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养育孩子。我也是如此,我爱我的孩子们,可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没有准则没有章法的。感谢我的孩子给我警醒,让我现在开始学习,如何陪伴他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