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这个电影,好多人给我安利过,一直都没看。
最近爱上看电影,就把影片安排上了。
马修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来到了一个名为“池塘之底”学校当学监,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顽童,是被社会放弃的“坏孩子”。
他发现,这里的校长采取体罚的措施来管制这帮问题少年,关禁闭、打扫卫生、暂停一切娱乐活动等等。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从未因猫的存在而停止。
以暴制暴的结果,就是各种体罚依然在,各种犯错也依然层出不穷。
马修发现学校没有音乐课,但又发现了学生有这方面的天赋,于是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孩子的心门。
他开始教孩子们唱歌,所幸进展还算顺利,学生由一开始的张牙舞爪,慢慢地收起了身上的刺,变得温顺。
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本以为,马修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希望。
但,因为校长不分青红皂白地污蔑蒙丹偷了他的钱,扇了他长达一个小时的耳光,并且让警察带走了他。
蒙丹放的一把火,烧了学校,逼走了马修,也打破了他们的未来。
可见遇见一个好老师有多么重要。
作为一个老师,我总在想怎么跟学生相处才是最好的?
我的一个同事小王,很严格,总是有事没事地就冲学生一通吼,孩子们都是敢怒不敢言。
关键是,她发完脾气,还挨个地问学生“你觉得我该不该收拾他?”孩子们都幸灾乐祸地说“该”。
坐在我旁边的男孩子,说“就算是不该收拾,我们也不敢说呀!”
我那时才意识到,强权之下根本无“民主”可言,现在的小学生已经聪明到可以看得懂眼色了,他们不服,他们也不敢说,只是默默地对老师敬而远之。
一次,一个女孩上课发呆,小王就凶了她几句,怒火欲燃欲烈,最后竟然把课桌上的书全摔到地上去。
女孩哭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以至于之后的很多天,都没有再出现。
直到周末上我的课,她才来,我试探性地问她原因,她以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说,我受不了王老师的脾气,一点小事情非得闹这么大,何必呢?如果我来,她又收拾我,我就会学不进去然后又被骂,那我还不如不来,这样我们两个都痛快。
我突然觉得,孩子大了,“不行就打就骂”的方式方法是行不通的。
这样只会让他在某种程度上怕你,因为害怕,才象征性地学一点习,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也没有真正地喜欢学习。然后,当你觉得自己的严厉奏效的时候,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只是不理你、讨厌你。
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校长和学生的关系,永远在玩着“你追我打”的游戏。
于是,我尝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跟他们沟通,用他们的方式思考问题,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个学生特别喜欢自然科学,只要下课就拉着我讲,他总会问“老师,你知道么……?”即使知道,我也会配合他演出,说不知道,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手舞足蹈地表达,你会忍不住以一种慈母的视角看着,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我希望跟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可以谈心,也可以彼此学习。我教授给他们学习知识,他们告诉我孩子的世界,这样挺好。
其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画什么怎么画取决于执笔的人,如果画得不好,一定不怪白纸。
孩子是一面镜子,如果你对他微笑,他一定也很友善;如果你对他怒目圆睁,回馈给你的也一定是面目狰狞。
不是有句话说,“我对待你的方式,取决于你对我的方式”,放之四海而皆准。
但一定要把握尺度,友好不等于放纵,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一定要严肃处理,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有意识到犯错成本很高,犯错机率才会降低,因为趋利避害是天性,与生俱来。
当然,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奖励要及时,惩罚要快、狠、准。当孩子帮助别人时,即使是借一支笔给同学,都要夸赞他,这是他善良品行的养成;当孩子犯错时,即使是类似于忘带作业这样的小事,都要及时止损,防患于未然。
就像胡可一样。
我想,只有这样恩威并施,他们才会既不抗拒你,又跟你交心,同时成绩也会有所提升甚至对学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