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开学第一周,换了新教室后,很多常规都稍有变动,比如午餐后在哪里看书玩玩具。
现在的教室,如果午餐后全班35人都和小班一样坐在中间看书玩玩具,太挤。关键堵住了通道,阿姨的餐车出不去、小朋友送碗没路走。
于是,就近原则,我请一二三组吃完饭的小朋友靠门靠窗那块位置坐,四五六组则中间。可是呢,这只是我的想法,有些小朋友坐位置的时候考虑的不是第几组,而是要好的小伙伴在哪他就去哪、他喜欢谁手上的玩具他就去哪。
两天后,中间的位置反而空,靠窗位置的人越来越多,看到他们手上横七竖八的玩具,我感觉到了安全隐患。
002
所有人都吃完后,临时起意,请小朋友集中坐在中间,一起聊聊餐后做哪里的问题。
“这两天徐老师发现,中午先吃完饭的小朋友,没有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分组位置坐,大部分玩玩具的男孩子都在靠窗的位置,一二三组玩娃娃的女孩子也在那边,人太多有点挤,怎么办?”
小盆友们有点懵圈。
“既然你们都喜欢跟要好的朋友一起玩,那我们就按男孩女孩来分组(男孩因奥特曼聚集在一起,女孩因芭比娃娃聚集在一起)。那男孩子靠窗还是女孩子靠窗呢?”
小盆友们七嘴八舌。
于是我又临时起意,那我们来投票吧。
003
白纸的第一行画好窗户标记,第二行分两栏,一栏领带,代表男孩子,一栏蝴蝶结,代表女孩子。
每人一张贴纸,同意男孩子靠窗的就把贴纸贴在领带那一栏,同意女孩子靠窗的就把贴纸贴在蝴蝶结的那一栏。
结果,刚刚几位小盆友才贴完,居然听到后面不少小盆友说:“我要蝴蝶结”“我要领带”。
天哪,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内心瞬间崩溃,也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活动似乎不太适合刚升入中班的小盆友,赶紧试图把他们拉回来,“同意男孩子靠窗的就把贴纸贴在领带的旁边,同意女孩子靠窗的就把贴纸贴在蝴蝶结的旁边。”立刻,耳旁响起了一些声音,“我同意男孩子靠窗”“我同意女孩子靠窗”。哦,还好拉回来一点点。
不巧的是,最后投票的结果是16:16,天哪,这个局面如何是好,问了小盆友,他们没啥反应。正好有点过了午睡时间,我也有点搪塞地说:“既然得票相同,那你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解决。”
004
中午跟师姐聊天时,主要觉得自己做了这件事挺有成就感,但因为做的不够好,想要通过记录下来,反思一下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师姐说,我把问题复杂化了。应该纸上画窗户和中间两个位置的标记。男小朋友蓝色贴纸,女小朋友红色贴纸,自己想在哪个位置玩,就把贴纸贴在哪个标记的下面。
被她一点,觉得挺有道理。
005
这件事让我积累的经验有:
第一,有感触、新尝试的事情,不管成败与否,记录下来,有可能的话,找同频人聊一聊,聊着聊着可能谜团就解开、思路就打开了。用在线的话说,就是复盘呗!
第二,工作第八年,青涩渐渐褪去,但模式化也在悄悄形成。所以,带着问题和反思意识组织一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激活内在的职业热情。
第三,关起门来自己多尝试,就算没有那么尽善尽美,但作为与不作为之间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第四,把孩子可以决定和解决的事都留给孩子,至于引导策略,不求一次就完美、每次都完美,但求持续积累、不断精进。
So,不管是写字,还是集体中跟孩子互动的专业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就踏踏实实地持续积累、极致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