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全文(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当时是高中时学的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当时边背文章,边读课本下方的释义,被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所拜服,也为他的忠诚不二和鞠躬尽瘁所感动,现在回忆起来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感受。
直到最近看到有博主解读关于《出师表》背后的故事,才知道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背后都代表着诸葛当时的文韬武略,朝堂上的波谲云诡,历史上的波澜壮阔。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当时以为“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而实际上是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作为相权的代表,大力改革,振兴经济,国泰民安,相权势力日益强大,以至于有碍改革的代表宫中势力的宦官后续不复存在,皇帝身边亲信全无,刘禅选妃也要被限制。所以宫中府中实际上分别代表着当时弱势的皇权体系和强势的相权体系。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这些官职人员实际上也都是相权体系中的一员,诸葛亮去世后,执政大臣费祎成为蜀国CEO,在他被刺杀前的20年里,蜀国仍然在诸葛亮建立的体制下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景象,直到费祎被刺杀后,刘禅启用宦官集团,物极必反,身边的宦官黄皓胡作非为,蜀国在十多年里分崩离析,走向灭亡。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当时理解为“所以我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然而实际上,是诸葛亮为了建立货币体系,将货币与蜀锦挂钩,把货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蜀国手中,大力发展蜀锦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吴魏两国卖给蜀国粮食,收蜀国货币,再拿蜀国货币买蜀国的蜀锦,蜀国获得大量资金去招兵买马,扩兵建土。要想实现扩兵建土,要想北伐,那么就要扩大生产,扩大销路,牢牢把握丝绸之路的蜀锦出口,所以才去定南集资。正因如此,即便当时经常打仗,蜀国人民当时的生活水平并没下降多少。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从这句话看出,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写在北伐之前,相当于北伐的请战书,之所以要北伐,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又一高瞻远瞩,原因之一是那里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要塞。然而,在第一次北伐,眼看势如破竹的时候,马谡不听嘱咐不懂指挥被断水源失了街亭,赵云也打了败仗,蜀军损失惨重,诸葛亮自降三级。第二次北伐,虽然有所胜利,但也是小打小闹,直到第三次诸葛亮准备背水一战的时候,病累途中,实乃国之大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