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倍速影像阅读呢?
简单的说,我们拿过一本书来,快速的翻,一秒钟看一页的速度去翻。
也就是说一分钟看六十页。
这样的话,一本300页的书五分钟就看完了,看完之后把书放在一边不管。此时感觉上对书中内容一点儿印象没有,这是正常的。
24小时之后,也就是说第二天,把书拿过来再挑重点内容看。状态好的话,一个小时就把这本书重要内容看完了。
这个时候看书,即使是从来没有看过的书,也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觉书中的内容变得简单了。容易理解,容易记住,好像自己以前看过、学习过这些内容。
通常情况下可能十个小时才能看完的书,我们现在一个小时就看完了,这就是十倍速影像阅读。
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第一天翻书的时候,不是咱们正常看书的眼神。
我们正常的看书,要看清一个字,是两个眼睛同时盯着这个字去看。这时候两只眼睛的焦点要同时聚焦在这个字上,才能看清这个字。
而我们以一分钟60页的速度翻书时,用的是软眼。
什么是软眼呢?
我们晚上到外边去,漆黑的夜里刚一出去什么也看不见。过一会儿之后就会适应了,能看见东西了,这时就是人的软眼在起作用。从医学上来讲是在杆状细胞在起作用。
人眼的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可以分辨颜色和形状,杆状细胞可以感知光线。
这个软眼要训练一段时间才会用,但也不难。
我们以一分钟60页的速度翻书时用的就是这种眼神儿。此时看书感觉光线加强了,而且书中间会出现一条文字叫做悬页。这都比较简单,稍微训练一下就能看到。
为什么这时候看书会达到十倍速的效果呢?
因为我们第一天以一分钟60页的速度翻书时,虽然表面意识并没有看明白书中内容,但书中文字内容却进入了人的潜意识。人在睡觉的时候,休息的时候,人的大脑潜意识照常在工作。
所以我们第二天看书时会感到轻松,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大大提高了效率。状态好的时候能够达到十倍速的效率。
人的潜意识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吗?
当然会。
事实上一直是这样,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
比如说,平时不会做饭的年轻人,有一天自己去煮饺子。
水烧开了之后,把饺子下在锅里。他怕饺子煮不熟,所以一上来就用大火使劲烧水,一个劲儿的烧。然后饺子煮熟了,但是皮也破了。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一个有经验的主妇煮饺子是这样的,水开之后把饺子下到锅里。把水再烧开之后,就把火关掉。这时的水是开水,水的热量可以进入饺子的内部,把饺子馅儿煮熟。而饺子皮儿不烂。
过两三分钟后再把水烧开,这时饺子会浮出水面儿,这时再把火关掉,然后就可以把饺子捞出来,这样煮出来的的饺子又好看又好吃,过程中还节省燃料。
不仅是煮饺子,煮面条也是这样。水烧开了之后把火关掉。农村烧木柴或者烧煤,火不能关掉的话,就浇点儿凉水。
炒菜也是一样,过程中都有一个停火等待的时间。这个时间就相当于影像阅读中复习后休息的时间。
影像阅读中等待的时间为20分钟~24小时,我个人的体会是,软眼扫描后3个小时活化效果比较好。
再比如,有的家长自己读大学是英语学的并不好,听力也不行,听不懂英语。后来孩子上小学了,每天给自己的孩子播放英语。时间长了之后自己能听懂英语了,毫不费力的、被动的能听懂英语了。其实这就是潜意识起的作用。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拜师学艺,学的是弹钢琴,他每次还没把一曲难弹奏的曲子练好,他的老师就给他一个更难的。
这个更难的还没练好,老师又给他一个比这更难的。
就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有一天他的老师让他弹奏之前的那些难度系数高曲子,他发现那些曲子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他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这让他十分惊讶,最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但他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写一篇题目比较难的文章,最好的计划是努力加以思索,尽我一切可能努力思索,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 最后再命令工作转人潜在状态。
几个月后,我有意识地再回到这个题目,发现工作已经完成了。
我在发现这个技巧之前,往往因为毫无进展而连着几个月忧心忡忡。解决问题并不能靠忧虑,那几个月的时间等于白费。现在,我可以将这几个月用在其他的追求上了。
事实上,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前期大量收集资料、做实验、做研究,然后放下、不去想它,留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过一段时间之后自然出成果。
我们平时学习比较有难度的的书,也可以套用这个过程。用经过训练的眼神(软眼)把书快速扫一遍,然后放下,不去管它。过几个小时之后再拿起来看,这时候会感觉到更容易理解、记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个幼儿园旁边有养老院,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都跑到养老院听老人给讲故事。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幼儿园不到五岁的小朋友语文能力超过10岁,情商超过青少年。
古代私塾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孩子在一个班上,蒙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
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读书,小声读,叫做“书声琅琅”,读书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得见。
3岁的孩子读《三字经》,同时他身边8岁的孩子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 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了,学起来能不快吗?
休息的时间,玩儿的时间都利用上了。那个孩子玩的时候,耳朵在听着别人读书。都相当于在学习,这就是利用了人的潜意识了。
马克吐温说:我这一生不曾工作过,我的幽默和伟大的著作都来自于求助潜意识心智无穷尽的宝藏。
电子书《十倍速影像阅读》上面说了很多神奇的效果,看过这本书的同学都很羡慕,但是自己却体会不到效果。
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人自己不去努力实践,而且坐那凭空想象,所以他也体会不到效果。
有的人在细节问题上把握不好,发帖子去问别人。你问的人他也不知道咋回事儿,他能告诉你什么?
有的人看专家是怎么说的,中国的不行找外国的。
外国人也有天才,也有笨蛋,你正好问到了一个笨蛋,他拿出来一大堆所谓的资料,他也没有实践经验。
没有实践经验的所谓的专家的话你也信?为什么不听听过去的大科学家,古代的圣贤怎样说的呢?
柏拉图真在《理想国》一书中反复强调多次的概念:知识和真理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我们只不过是尽努力发现了它们的存在而已。
而近代的爱因斯坦、特斯拉也都公开表示过:自己的那些科学成就或者发明创造,其实它们早就存在于此,自己只是努力触摸到了它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