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儿子一直挺兴奋的样子,今天就要考试,我问他紧张不紧张,他说还是挺紧张的。紧张不一定是坏事,只要不紧张得影响正常思维就行,都说急中生智,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我嘱咐他做题一定要认真,审清楚题,题要读两遍,要用笔点着读,读的时候把重点标注出来,这些刚从网上学来的招数,我一一向他重复一遍。“披星戴月”,昨天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确,早上天还漆黑,他就又踏上了去学校的路。
每天他下楼,我都会站在栏杆处看着他,直等到他拐个弯不见了,我才关门进屋,我感觉他好像很在乎这个过程,下楼时会不时地抬头看我一眼,有时我会叮嘱说:“路上慢点,过马路看着车。”他就似有若无地“嗯”两声。每天早晨这样的告别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某一天我这样做的时候,他好像很享受,临拐角时还专门回侧身看了我一眼,于是这便成为了一种仪式,也算是我们母子间情感交流的一个纽带,默默地总能传递些温暖。
最近他看的书可不少,昨天阅读课,他说把《干校六记》看完了,临睡前又拿着《遍地风流》要看,似乎他刚刚领略到了文字的魅力,找到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有些如饥似渴。他告诉我,他还看了两篇《安徒生童话》,一篇《打火匣》,一篇《笨蛋汗斯》。《安徒生童话》在他小时候,我是都给他读过的,只是当时他一点都不感兴趣,每天临睡前硬给他读完后让他说说故事讲的是什么,他总会一扭身说:“咱们睡吧!”然后闭上眼睛不再说一句话。现在却反了个个,在听我说我都不记得情节了之后,他就开始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他看的这两篇故事,讲得很详细,有些语言我明显能感觉出是书中的原句。不由想起来幼儿园时,老师每周要让孩子们回家向家长复述老师讲的一篇故事,由家长记录下来,算是作业。我的儿子,每次都上刑般崩豆子似地给我讲那个故事,我听得一头雾水,只能连猜带启发,从他支离破碎地叙述中寻找一点点逻辑,然后再添油加醋地凑一篇故事交差。等到周一去接他,看到老师贴在教室门口的原始故事,我真是恨不能揍他一顿,经常是完全驴唇不对马嘴,不知老师看到我交的作业会笑成什么样。
可现在,他不厌其烦地讲着所有细节,繁复到我都不想听了,他拉着我不让我走,还要讲,真是天道好轮回,竟然让我在有生之年等到了这一天!
其实说起《安徒生童话》,我真心觉得不应该算是童话,里面好多故事根本不适合儿童看,充斥着成年人的心机、狡诈和白日梦。儿子给我讲的两个故事就很成人,一个是讽刺现实,一个甚至还有点性暗示,如果是小孩子看,应该只能稀里糊涂看个热闹,不过倒是很能满足成人对现实不满、希望时时能有贵人相助、遇难总能成祥的趣味。
听我这么讲,儿子说,他们小时候还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呢。是啊,提起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童话,它笔下的悲惨真能让孩子产生同情心吗?或许更会感到恐怖吧。还有著名的《丑小鸭》,本就是丑小鸭的孩子们哪里需要知道白天鹅的美丽,他们只要知道自己很美丽就是了,倒是失意的成年人可以期待一下,或许自己会是一只白天鹅呢!
儿子说,这本书是那个同学的,他临走前看的最后一本书就是《安徒生童话》,他是想在里面寻找真善美的世界吗?显然这本书没有能给他力量。儿子还说,那个同学不久前还看过《人间失格》,这本书会不会是催化剂?
书是好东西,但也不能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