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看似和这个世界联系甚密,其实我们大多时候都只是“户外人”。
《局外人》全篇故事短小精干,讲述一个叫默尔索的普通人因为一场意外杀了人,而经历了一场审判,最终被判处死刑的故事。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杀人前,杀人后。
加缪的《局外人》被定义为存在主义哲学,哲学门槛外的我不懂也不在意是什么主义,我只在乎它给予我的直观感受。我想加缪在写书时也并没有多想自己的作品会被归类于哪种,也没有想过贴什么样的标签。
全书开篇叙事平淡,以至于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兴致缺缺,直到进入审判环节,内心有太多复杂的情绪涌动,对书中主人公反而有种越来越熟悉的感觉。在脑中拨开记忆的云雾,我看到了《千与千寻》中在去到油屋前对一切都漠然的荻野千寻,看到了《想见你》中黯淡孤独的陈韵如……这些人物的背后是一个潜藏的自己。
像黄雨萱那样乐观开朗的性格自然更容易获得人群的喜爱,而知事故左右逢缘也被定义为情商高,在这个世界里也会更为自在。
黯淡孤独的人好像从来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可是不可否认这样性格的人也是一种存在。
这一类型的人也许是觉得周围的人事物太无聊了,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总之他们就是和这个世界产生了疏离感,尽可能去降低甚至是关闭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关,但是这仅限于对人类社会。对于其他细节例如空气、阳光、水、动物和触发自己好奇心的事上,他们感觉敏锐,任随自己的感官放大,只有那些他在乎的事情中他才能感知自我。
书中第二部分,默尔索因为杀了人而入狱,并接受审判,审判部分可谓是全书的高潮,看这部分时我脑中回响起《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旋律,和歌曲中的审判部分相重合。不知道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灵感是否来源于《局外人》这部著作呢。
最开始对于默尔索行为的审判到后来转变为对他灵魂的审判,由客观行为的裁定转变为对主官意识的审判。仅仅是因为默尔索对于一切发生事件的反应有别于主流,就判定他是冷酷无情、无道德、被魔鬼附体的灵魂。人们早已习惯于虚伪的客套而忽略掉了内心的真实。是的,当一束阳光照进满屋脏乱的房间时,人们通常是会选择堵住光透进来的地方而不是清理房间。所以默尔索是有罪的,他的灵魂也是污秽的。
可是法官有权审判他所犯的罪行,却无权否定他整个灵魂。因此整个审判过程也极其荒诞,当事人冷眼旁观着所有人对自己的审判,仿佛这一切都跟自己没有关系。
其实在现实里有多少人是也像默尔索一样,融入不了人群,我就是其中之一,常常因为周遭的无聊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最开始还会勉强自己去曲意逢迎,努力地去合群,但无论怎样都觉得自己很假,很拧巴,到现在觉得还是做回自己最舒适,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内心秩序。
其实“默尔索们”并非冷酷无情,他们对于世界的爱并不比其他人少,他们只是不知道怎样和人相处,只是思考的维度不一样。
都说文字是连接作者内心的桥梁,也是一面镜子,当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时,表明自己的宇宙和作者的宇宙重合了。
这个世界是合群也好、独行也罢最终不过都是奔向一个终点,所有的一切不过都是一场虚幻,一场空而已,我们终归都是“我”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