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学思悟

四十而不惑的前提是十五而有志于学,不有志于学哪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经过有志于学的十多年的学识和修养的积累,孔子的学说和人格越来越完善,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对任何事情不再有惑。苏子由曰:“遇变而惑,虽立不固。四十不惑,可与权矣‘’。不仅学有所得,还能通权达变,看透事实本质才能不惑。

六十而耳顺,是一个人修行成熟的高境界。《论语义疏》引李充云:“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心修到一定程度,恬淡虚无,这时你看什么都顺了,你听什么话也都能听得进去了。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自以为是,会用自己的标准,以自己为中心去看万事万物,所以看什么都看不惯,更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慢慢地通过修己笃恭,明白了万事万物都不是因我而存在,世界万般事情都自有其存在价值,人人各有长处,也有各人的难处,你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样你就跳出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人生局限。这时你看什么都顺了,你听什么话也都能听得进去了。

夫子以自己一生志于学,用他在不同阶段达到的人生境界来导引和教化众生。让我们明白人通过学习格物至知,可以参透本质,包容万物,依循天地之律则,不以己意而妄动,在做人做事上顺应人事的实际情况灵活权宜而为,自然就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