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杂谈之老子的不争

        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倡谦下不争,但真正赞同这个观点的人估计就是寥寥无几了,甚至我估计大部分会认为这种不争的思想根本就是迂腐不堪,不合时宜了;其实不然,老子的哲学思想应该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那么就是我们的理解出现了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呢?本人认为试着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这个不争从来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没有任何原则和前提的,老子是最讲辩证法的,这点他不可能不知道,他自己也在道德经最后讲为而不争呢。只不过古代文字比较精炼,难以直接进行清晰的表达,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完整思想。

        另外还有一点,要知道老子的这本道德经的读者对象是谁?我认为应该是社会上层人士,而不是广大普通百姓,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大部分人是文盲啊,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你让他怎么去看书学道。要知道当时的社会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文化普及是相当低的,别说那个时候了,就算倒退50年,文盲有多少?反正我知道农村大部分是文盲,再倒退2000年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只可能是少数有文化的上层人士才可能会去阅读这本书,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这部分人一般来说应该是衣食无忧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讲,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主要矛盾是自己的钱花在哪儿,精神寄托在哪儿的问题。这时候老子就讲了,你们要生活简单一些,别追求奢靡了,应该多考虑为社会做点贡献,多为大伙做点好事,别跟大伙儿争夺物质利益了,提倡不争,在这样的场合下就显得比较合乎情理了

          那么对于当代的普通人来讲, 如何完整把握这个不争的内涵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核心利益,也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自己和亲人的健康安全,基本生活资料),还是要争,这一点我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古今中外,各个思想流派,对于这一点都不可能有什么异议,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对此有什么怀疑,所以我们更没有必要在这里怀疑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智商,他之所以没在道德经里强调这一点,我想就是因为争取自己的利益是几乎人的一种本能,不是什么难得的修养,没什么可讲的,不讲还争呢,再讲就就更争了。可笑的是后世有人误解老子为彻底的不争,把他的哲学看成是消极的思想观念,显然是荒谬的。

        其次,非核心利益可以争可以不争,看情况,没争议的时候顺其自然,但如果和别人争议比较大,影响全局了,这时候要表现一点君子风度,主动让一步。比如说我们一次同事聚会,公司领导请客,自然要敬酒,按公司传统一般是下级先敬公司领导,这个时候领导自然可以顺其自然就行,接受下级同事的敬酒,也没必要刻意去反过来先给下级敬酒,但当然有个新来同事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主动去敬,场面有些尴尬,这时候领导主动去敬他,说你工作辛苦了,场面顿时轻松,领导做人境界也陡然上升。

        最后,就是要注意争的方式:个人争取利益的方式不能违背天道,天道是利而不害,也就是要多赢,可以争取自己的利益,但这个争的着眼点要高一些,不能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就什么也不管了,应该是对社会、集体和相关他人都有益处,至少别有害,换句话说就是别损人利己。但人们的通病正好是,自己需要什么,小算盘打得很清楚,但别人需要什么,往往懒得去想。所以说,自己做事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对别人的影响,找到一个多方利益的平衡点,这才是长久之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黑格尔有句名言博学绝不是真理我深以为然许多重要思想产生的过程似乎都在证明其正确性比如对人类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牛...
    承谦阅读 4,419评论 0 1
  • 月下迟归客,躅踯夜色中。 满街空热闹,心事有谁聆?
    悠然芬芳阅读 3,173评论 4 8
  • 濯华: 我想我是幸运的 虽然我错过了日出 可是我没有错过美丽的黄昏 立黄昏: 也许,日出才是你美丽的开始 毕竟黄昏...
    立黄昏阅读 5,431评论 77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