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倡谦下不争,但真正赞同这个观点的人估计就是寥寥无几了,甚至我估计大部分会认为这种不争的思想根本就是迂腐不堪,不合时宜了;其实不然,老子的哲学思想应该是可以穿越时空的,那么就是我们的理解出现了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呢?本人认为试着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这个不争从来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没有任何原则和前提的,老子是最讲辩证法的,这点他不可能不知道,他自己也在道德经最后讲为而不争呢。只不过古代文字比较精炼,难以直接进行清晰的表达,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完整思想。
另外还有一点,要知道老子的这本道德经的读者对象是谁?我认为应该是社会上层人士,而不是广大普通百姓,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时候大部分人是文盲啊,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你让他怎么去看书学道。要知道当时的社会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文化普及是相当低的,别说那个时候了,就算倒退50年,文盲有多少?反正我知道农村大部分是文盲,再倒退2000年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只可能是少数有文化的上层人士才可能会去阅读这本书,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这部分人一般来说应该是衣食无忧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讲,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主要矛盾是自己的钱花在哪儿,精神寄托在哪儿的问题。这时候老子就讲了,你们要生活简单一些,别追求奢靡了,应该多考虑为社会做点贡献,多为大伙做点好事,别跟大伙儿争夺物质利益了,提倡不争,在这样的场合下就显得比较合乎情理了
那么对于当代的普通人来讲, 如何完整把握这个不争的内涵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核心利益,也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自己和亲人的健康安全,基本生活资料),还是要争,这一点我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古今中外,各个思想流派,对于这一点都不可能有什么异议,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对此有什么怀疑,所以我们更没有必要在这里怀疑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智商,他之所以没在道德经里强调这一点,我想就是因为争取自己的利益是几乎人的一种本能,不是什么难得的修养,没什么可讲的,不讲还争呢,再讲就就更争了。可笑的是后世有人误解老子为彻底的不争,把他的哲学看成是消极的思想观念,显然是荒谬的。
其次,非核心利益可以争可以不争,看情况,没争议的时候顺其自然,但如果和别人争议比较大,影响全局了,这时候要表现一点君子风度,主动让一步。比如说我们一次同事聚会,公司领导请客,自然要敬酒,按公司传统一般是下级先敬公司领导,这个时候领导自然可以顺其自然就行,接受下级同事的敬酒,也没必要刻意去反过来先给下级敬酒,但当然有个新来同事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主动去敬,场面有些尴尬,这时候领导主动去敬他,说你工作辛苦了,场面顿时轻松,领导做人境界也陡然上升。
最后,就是要注意争的方式:个人争取利益的方式不能违背天道,天道是利而不害,也就是要多赢,可以争取自己的利益,但这个争的着眼点要高一些,不能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就什么也不管了,应该是对社会、集体和相关他人都有益处,至少别有害,换句话说就是别损人利己。但人们的通病正好是,自己需要什么,小算盘打得很清楚,但别人需要什么,往往懒得去想。所以说,自己做事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下对别人的影响,找到一个多方利益的平衡点,这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