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乡音难改。其实不仅乡音难改,乡味也特别让人留恋,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依然难忘母亲做的鸡蛋羹。那碗滑嫩爽口的鸡蛋羹仿佛具有特别的韵味,勾起了我对童年味道的美好记忆。
第一次吃鸡蛋羹记不清是几岁了,但对鸡蛋羹的美味却记忆犹新。那时候住在农村,家里养了几只鸡,鸡蛋通常舍不得吃,每次攒够一提篮,母亲就拿到集市上卖掉,换成钱为家里添些盐添点油等日用品。
在那个年代,母亲偶尔也会善心大发,用鸡蛋给我们开开荤(肉最多也是过年吃),能吃到鸡蛋,对儿时的我来说是无比满足。多数情况下,母亲会在勺头里溜点豆油,放在柴火上烧热,再拿来一个土鸡蛋,煎至金黄酥脆,鸡蛋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等稍稍凉了点,用筷子一点点夹在嘴里,真是唇齿留香!
除了煎鸡蛋,母亲还会撑鸡蛋糕,放点青菜、粉丝,烧上一锅,冬天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满屋热气腾腾的,是那么的温馨。而我最爱吃的还是母亲蒸鸡蛋羹。
小时候放晚学回家,母亲也从田里收工回来,若是我表现的特别好,母亲会奖励我一个蒸鸡蛋羹。
那时候母亲做法很简单,在一个白色蓝边瓷碗上敲碎鸡蛋,熟练的破开蛋壳,倒入瓷碗,再加上半个蛋壳的热水,放入一点盐,用一双筷子迅速搅拌均匀后,放入蒸锅,用木柴慢慢烧。不一会儿,饭熟了,鸡蛋羹的香味也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揭开锅盖的一刹那,我踮着脚趴在土灶的锅台边上,透过腾起的烟雾,凝望着那碗鲜嫩的鸡蛋羹,平滑的就像一块嫩豆腐,母亲麻利地散一把小葱叶,再挖一勺猪油,当鸡蛋羹端上桌时,特有的蛋香诱惑的我直咽口水,我拿起勺子,也不担心烫着就放进嘴里,鸡蛋香醇的味道,入口即化,一股浓浓的蛋香在口中游荡,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一碗鸡蛋羹更好的美味了。
长大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餐桌上的饭菜也日益丰盛,但在女儿小的时候,鸡蛋羹吃起来好消化又有营养,我就学着母亲的方法蒸鸡蛋羹,女儿吃了几次,就不再爱吃。而我独独喜爱做这道菜,或许在一碗看似简单的鸡蛋羹里,深深埋藏着母亲做菜时的情感吧。
如今,我在母亲的做法上进行改良,原材料也不仅仅是鸡蛋,还有虾仁、蛤蜊、秋葵等食材,但最经典的做法依然是准备3至4个鸡蛋,敲碎后倒入玻璃碗里,放点盐,一定要80°C热水按水与鸡蛋1:1.5的比例,用半个鸡蛋壳装热水放进蛋液,再用筷子使劲搅拌,搅拌粘稠后用过滤网过一下泡泡和没搅拌好的鸡蛋液,去掉残渣,等锅里的水烧开时上锅蒸,玻璃碗上面盖个盘子或覆上保鲜膜,再盖好锅盖,大概蒸10多分钟,关火闷3分钟;如果是添加虾仁,就在蛋液过滤好了之后添加进去,时间依然是10多分钟。出锅时,淋上两汤匙蒸油豉油,撒上切好的葱花,真的是色香味俱佳。
现如今,加了各种佐料和原料的鸡蛋羹口感比之前好吃了许多,但依然体会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